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及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
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確立人乳頭瘤病毒(HPV)與宮頸癌的病因聯系而獲此殊榮。楚爾•豪森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腫瘤學界的廣泛共識,幾乎所有的宮頸癌都是由HPV引起,其中,大部分的病例可以歸咎于兩種HPV高危亞型,HPV16型和18型。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張友會教授介紹,當 婦女通過性傳播感染HPV病毒以后,病毒DNA會最終整合到宮頸上皮細胞DNA中,成為細胞基因組的一部分,使細胞惡化。低危的HPV病毒,例如6、11型主要導致尖銳濕疣,而高危的,比如16、18型可能引起宮頸癌。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約80%有性行為的女性在一生中隨時可能感染HPV病毒。全世界每年有49.3萬名女性確診患有宮頸癌,其中27.3萬人死亡,多數是在發展中國家。人乳頭瘤病毒的發現,使宮頸癌成為迄今病因最明確的一種癌癥,在此基礎上開發的疫苗則使宮頸癌成為人類可以防治的第一種惡性腫瘤,他的成就,使人類對控制這種致命疾病看到了希望。
楚爾•豪森與中國HPV病毒研究的淵源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友會教授介紹,在諾貝爾獎公布之前的9月15日,楚爾•豪森和Lutz Gissmann(豪森的學生)就因為發現了HPV病毒與宮頸癌的關系,而獲得了第20屆美國 Alpert Foundation獎。豪森本人與中國有著非常深的交往,曾經多次到訪中國,對于中國宮頸癌組織中HPV病毒的基因型研究提供了指導和支持。Gissmann曾與我國腫瘤學家合作,共同研制宮頸癌防治疫苗。
據張教授介紹,楚爾•豪森早在1985年受中國醫學院腫瘤研究所的邀請,對我國進行首次訪問,雙方就研究HPV與宮頸癌的聯系初步建立了合作意向,并很快獲得了他們無償提供的HPV探針和實驗技術方法。 1986年,醫科院腫瘤研究所病毒學室林毓純教授課題組開始進行中國HPV基因型的鑒定及各種基因型在中國婦女宮頸疾患中的感染情況研究。
研究期間,林毓純教授曾在楚爾•豪森資助下于其領導的實驗室工作,得到他本人和他的同事的指導和支持,使研究工作得以迅速進展。不幸的是,92年初,林毓純教授身患肺癌。92年豪森在中國開會期間,曾去醫院看望林毓純教授,并且表示一定幫助把中國的HPV研究繼續進行下去。 在林毓純教授患重病期間及1993年病故后至今,林毓純課題組的主要成員李潔、劉寶印主動承擔了課題負責人未完成的絕大部分工作。94年,受豪森資助邀請李潔就帶著中國的研究結果到其所在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進行HPV基因型的鑒別,當時豪森本人每周都會過問實驗的結果,最終確定了中國宮頸癌組織HPV基因型,除了最初證實的16和18型以外,還有一種是林毓純在中國最早發現但未定型的HPV 屬HPV58型,并且根據鑒定結果,繪制出了中國宮頸癌患者感染HPV基因型的地理分布情況。
與豪森本人接觸過的人都說他非常的平易近人,曾經在德國癌癥中心做過研究的李潔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整個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氛圍非常好,豪森和每個同事的關系都非常的融洽,李潔94年僅在德國豪森實驗室做了三個月的研究,但是回國以后,逢圣誕節時常會收到豪森親手寫的賀卡,感到非常的溫馨。
眾所周知,宮頸癌嚴重危害婦女健康,在我國其發病率占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在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中高居第一位。
因此宮頸癌的防治任務十分艱巨,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宮頸癌病毒病因成為 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其中人乳頭瘤病毒(HPV)占主要地位,初步調查顯示,HPV16、18型與宮頸癌關系密切。但是我國宮頸癌HPV感染的流行病學基本尚不清楚。
因此為了摸清我國宮頸癌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特點,為我國宮頸癌病毒病因研究及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由林毓純教授主導的,醫科院腫瘤醫院李潔和劉寶印參與的,在國家“七五”攻關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用了八年時間,與我國14省、市、自治區的21家醫療科研單位協作,開展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宮頸癌組織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李潔介紹,在1986年對江西省宮頸癌標本進行HPV感染檢測時,發現一些宮頸癌組織標本中HPV酶解DNA片段的圖譜與當時已知的HPV型別均不相同,隨后楚爾•豪森資助邀請林毓純教授以客座教授赴位于海德堡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證實這種基因型的HPV病毒的DNA序列與已知的HPV序列均不相同.最終鑒定為HPV58型。
1994年,這一發現得到了國際公認的HPV研究權威,德國癌癥研究中心主席楚爾•豪森的確認,確認林毓純教授是第一個對流行于東南亞地區的這一新型病毒進行部分分析者。于此同時,研究發現HPV58型主要存在于我國南方地區的宮頸癌組織中,在我國宮頸癌組織的感染率中僅次于HPV16型,而遠高于HPV18型。
同時,在對我國14省市自治區的宮頸癌組織DNA中各型HPV檢出情況來看,在HPV感染型別構成中北方的以16型為主,而南方的58型明顯高于北方,這與當時國際上的檢出結果不完全相同。除新疆維吾爾族與歐美以HPV16型和18型感染為主特點相同外,我國宮頸癌組織HPV感染以HPV16型和58、33型感染為主,而18型少見。
這項研究首次闡述了HPV各型在我國宮頸癌組織中的感染率,型別構成,地理分布等基本流行情況。首次提出了我國婦女宮頸癌HPV感染的主要型別不同于國際上的特點。發現并克隆了一個與我國宮頸癌密切相關的新型人乳頭瘤病毒,HPV58型,并得到國際公認,并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項研究的結果對于中國宮頸癌的預防以及HPV感染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促進了我國各省市對宮頸癌HPV感染的病因學、基因診斷、致癌機制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