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重陽",除了聯想到登高和賞菊飲酒等習俗,其實古代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
農歷九月九日,是民間習俗的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月日都逢九,叫作"重陽",俗稱"重九"。每年重陽節前,常常是風雨連綿, "滿城風雨近重陽",氣溫驟降,是立秋后第一個寒訊,所以又叫"重陽信 (訊)"。
提起"重陽",除了聯想到登高和賞菊飲酒等習俗,其實古代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歲時記》云,"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唐六典·膳部》稱"九日麻葛糕。"史稱唐代詩人劉禹錫(號夢得)作重九詩不用 "糕"字,宋子京寫了一首諷刺詩,深為"劉郎"的詩名而惋借。詩云:"飚館輕霜拂曙袍,糧餐花飲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據此,重陽吃花糕在唐代之前早已有之。宋時更加盛行,這從禾代詩人楊萬里 "大官蒸羊壓花糕",愛國詩人陸放翁 "旋壓麥糕邀父堯",以及"彩貓糕上菊初黃"的詩句中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到了近代,重陽吃糕因地而異,習俗各別。江浙地方在九月九日前,把粉染成五色,蒸成糕,贈送親友。中原地區這一天,要把女兒迎回娘家,共食花糕,以示團圓。秦晉一帶每年這一天,照例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關中有的縣,九九凌晨,父母親將花糕切成碎片,搭在兒女 "額臚"(頭)上,祝愿兒女百事順遂,身心健康。這種習俗,相沿至今。
重陽糕的制作,農村多以米、面為主料,分別加棗、栗、梨等蔬果,形式多種多樣。關中農村的花糕,多用面粉和棗做成九層,上邊做成不同形狀的蟲鳥花卉,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城市飯店和食品廠的花糕,除面粉外,還加牛奶、雞蛋、酪酥、黃桂、白糖、果醬等,有甜有成,色澤美觀,既有方塊式、卷筒式,還有梅花式、花籃式、圓餅式等等,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