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個朋友來問,聽說用泡過的黃豆打豆漿不安全,泡豆的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黃曲霉毒素,是這樣嗎?我們可從小就沒少喝泡豆子做成的豆漿,還有泡豆子做成的豆腐。
聽到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十分詫異。黃曲霉毒素的確是一種非?植赖闹掳┪,它的毒性數十倍于氰化鉀,哪怕只是微量攝入,日積月累之后也可能導致肝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假如泡豆子會產生黃曲霉毒素,那么麻煩可就大了,因為我們日常所吃的各種豆腐制品,都是需要先泡豆子再打漿、點鹵制成的。這一來,豈不是豆漿不能喝,豆腐也不能吃了嗎?
不過,先不要過分恐慌。一個理性的人,在聽到某種聳人聽聞的說法之前,至少要先判斷一下,這種說法到底是否站得住腳。
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黃曲霉的生長條件是什么?它容易在哪些食品里面滋生?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是一種容易在種子類食物中滋生的霉菌。在25-30℃的溫度下,80%-100%的相對濕度,17%-18%的種子水分含量,糧食、堅果、油籽等產品最容易滋生黃曲霉。幸好,各種豆類,包括大豆,并不是黃曲霉喜歡繁殖的材料,它更喜歡花生、玉米和大米等食品。
從這里可以看出,黃曲霉是糧食、豆類、油籽等種子類食品受潮時滋生的,種子總體而言仍然處在水很少的狀態,而不是已經充分吸水的狀態。人們都有一個經驗:水汪汪的大米粥、綠豆湯,從來不會長霉,而是很快變味壞掉——因為水多的時候細菌繁殖非?,根本輪不到霉菌繁殖。霉菌們所熱愛的培養基質,大多是一些相對“干”一點,但又干得不夠的食品,比如饅頭啊,面包啊,糕點啊,受潮的種子之類。所以,面包放久之后會長出白色、綠色、黑色的霉斑,卻不會發酸變臭,正是因為它的狀態符合霉菌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