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林麗珠稱,再好的防癌食物,調味和烹飪不當也會誘癌。比如,在調味方面,油鹽醬醋以及味精等添加劑和色素,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它們不但能增加食物的色味香和美感,更能促進人們的食欲。但多數添加劑畢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少量長期攝入也有可能對機體存在潛在的危害。而在烹飪上,處理不當同樣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
調味篇
油鹽醬醋 添加得當才健康
據林教授介紹,食品添加劑中以調味劑使用最多、最廣泛,如味精、糖精、醬油(包括魚露)、食鹽、醋類和香精等。這些油鹽醬醋性味各異,有的能抗癌,有的吃多了或用得不當卻可能增加患癌的幾率,因此,調味時不但要滿足味蕾的需要,更要考慮到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味精:化學名為谷氨酸鈉(麩氨酸鈉),隨著近代生活中人們對物質享受要求的提高,講究菜肴的鮮味,使味精的消費量急劇上升。味精是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氨基酸,味精進入體內后96%能被吸收,有一定的營養作用。
專家點評:在三餐烹調中加上一些味精,能使味道鮮美,增進食欲。但味精投放不宜過量,服用過多味精使人口干,有人認為多吃味精可引起眩暈、嗜睡、惡心、乏力及脫發。味精不宜高溫加熱,120℃時可有部分谷氨酸鈉丟失水分生成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且有一定毒性,故在加熱溫度較高的烹調時勿用,一般在食物將熟或離鍋時再加入味精。
醬油:主要成分皆為氯化鈉,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與人們的關系最為密切。醬油由大豆等豆類發酵釀造,含有一定的蛋白質、糖類、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
專家點評: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通過試驗認為醬油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醬油原料大豆中的蛋白水解酶抑制物質有強的抗癌作用,但在醬油的蒸、煮、發酵及殺菌等釀造過程中,這種抗癌作用失去或減少。必須注意的是,醬油釀造過程中要有足夠的日曬,嚴格防止黃曲霉菌及白地霉菌等的污染。釀造好的醬油具有天然醬色,某些醬油為了增加醬色而添加食用色素,有些甚至用醬色和食鹽配兌成假的醬油。
魚露:魚露是我國沿海地區居民傳統的佐膳調味品,一般選用細小骨多不堪作菜肴的魚蝦加鹽腌制,濾其汁液調配而成。
專家點評:魚露中有一定量的蛋白質、氨基酸、鈣、磷等微量元素,如用新鮮魚蝦調配得法制作的魚露,味道鮮美。但在某些家庭作坊生產的魚露,其原料如摻雜有部分腐敗的魚蝦,加上腌制過程中逐漸遞加,陳舊的汁液與新釀制的魚露混合,使制作出的魚露有霉香的味道,這樣生產的魚露常常含有一定量的促癌物,在廣東省盛產魚露的南澳縣,其消化系統癌發病率相當高,與某些魚露的質量和制作方法可能有關。
食鹽:食鹽為氯化鈉,氯化鈉提供機體所需的鈉元素,一個成年人每天需食鹽3克左右。
專家點評:不少人喜歡吃得很咸,這種嗜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而且可能由于體內氯、鈉過多,引起水潴留及小動脈收縮,促使血壓增高,亦加重心臟負擔。專家指出鈉元素一般與癌癥呈正相關,在日本北部各省和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胃癌的發病率與鈉的攝入量關系密切。應該提倡少放鹽的淡食。
醋:食用香醋或米醋含有相當的營養物質,能消食導滯散癖。
專家點評:在烹調時加上少量的醋為佐劑能增進食欲,以陳醋較為醇香有益。香精僅在飲料或調拌小菜時應用,如檸檬酸、香蕉精等,可以短暫使用,取自樟科植物的香料因能誘發動物肝癌應禁用。
每人每年攝入3斤添加劑
廣州人講究吃,而且總能變著不同的花樣吃出新鮮來。但能吃的人不一定會調理食物,更可能不知道在食物的調理過程中有許多可致癌的“陷阱”。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林麗珠解釋說,為了殺滅食物中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清除肉類的腥味和某些食物的異味,人們常常會添加一定的防腐劑、食用色素和調味劑來增加食物的色、味、香,促進食欲。但調味劑和色素多數是人工合成的,有些質量不純還混有有害雜質,雖然每次用的量少,長年累月下來,對機體造成的危害仍然不可忽視。
有統計顯示,每人每年通過一日三餐及平常飲料攝入的各種食品添加劑可多達1.5千克(3斤)!林教授指出,隨著食品毒理學研究的進步,原來認為無害的食品添加劑近年來發現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和致畸、致突變、致癌的危害。以糖精為例,這是我國允許使用的唯一人工合成甜味劑,一般在汽水、果子露等飲料及腌制食物中使用,不能在糕點、甜品及主食中大量使用。但近幾年來,國外就糖精是否有致癌作用引起了一場爭論,有學者報道48只喂糖精的大鼠均發生了膀胱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曾提出禁止使用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