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進廚房做回鍋肉的人不知有多少,但真正能做得讓人聞之垂涎、視之開胃、食之迷情、思之回味的,天下有幾人?我曾經遇到一個老人,他的廚藝,得過藍光鑒先生幾天指點。
藍光鑒先生是現代川菜的開山鼻祖,以南北烹飪高手之藝融會于川味,將天下名菜以川味出之,開創了一代川味正宗,后來的孔道生、周海秋、曾國華等許多川菜大師,都是他的徒弟。
遙想藍光鑒先生當年出道江湖,身襲千年川菜一脈傳承,融貫南北菜系世代精華,圣手妙心,風華絕世,以一生心血智慧,創名品,定格局,教養一代高徒,終于使偏居于巴山蜀水街巷酒肆中的地方風味在中國洋洋大觀的烹飪領域中脫穎而出,成為中華飲食執鼎大派,這是何等的功德偉業。
這位老人講,做回鍋肉,關鍵在精細二字,越簡單的,就要越用心;一是選肉要精:要當天宰殺的鮮豬肉,后腿二刀,肥四瘦六寬三指,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都難成型;二是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后,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凈的豬肉,六成熟就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三是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又燙手,下刀難以均勻,懂行的廚師,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里兩三分鐘,這就更好切了;四是配料要正當: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縣豆瓣,用刀剁細,甜面醬要色澤黑亮,甜香純正,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五是煎熬要拿準火候:應該待鍋熱后,放入已經熬熟的油,菜油與肉中的豬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現在城里人,已很少用菜油的,況且,市面上也很少能買著質地清醇的菜油,那就只好用調和油了。
還有人怕油太重,干脆不放油,直接將切好的豬肉放入鍋中煎熬,這樣做,油是不重了,但肉也干焦了,入口難以化渣,全無了回鍋肉干香中徐徐而來的細軟。其實,嫌油太重,下配料和作料前,倒出一些就是。
熱鍋中油到四成溫燙,就可放肉煎熬,切好的肉,放了一陣子,肉片就會粘連在一起,若要炒散,容易使肥瘦分離,若讓肉片待粘連的油化開,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膩,煎熬不均勻,因此,煮肉的湯要保持一定溫度,肉片下鍋前,用漏瓢將肉在湯中汆散,再入鍋煎熬,這樣,肥瘦不斷,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還可保持肉的嫩軟。四川人把回鍋肉又叫做熬鍋肉,烹飪技藝中,沒有“熬”法,它是將炒、爆、煸、炸四法融為一體,使烹制的菜具有由四法而得的風味特點。
讓回鍋肉香得如此徹底 圖
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關鍵。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后,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溫拿捏得當的師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
肉片成窩時,立即放入甜面醬、醬油少許,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放一點雞精,以增加香味和鮮味。然后,馬上加入配料,改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鍋。正宗的回鍋肉,應該用香蒜苗作配料。現在回鍋肉的品類已經很多了,連山回鍋肉、干豇豆回鍋肉、紅椒回鍋肉、蕨菜回鍋肉……乃至用臘肉為主料的一系列回鍋肉,都算是回鍋肉的濫觴吧。
名目雖多,其理如一,如能有一天,再吃到藍光鑒先生指點過的老人所做之味,如能有一天,那種叫人食之稱奇、回味叫絕的回鍋肉再成為人們餐中常菜,我生雖短,何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