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為缺乏童心。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滿了幻想,好游戲,愛提問題。可是有些父母讓孩子“規規矩矩”,總想把孩子變成“小大人”,這種脫離年齡特點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兩代人的隔閡,多數是要失敗的。
父母不理解孩子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父母不同,行為習慣和父母不同,等等。孩子的做法往往帶有時代特色,而父母的做法往往帶有過去時代的痕跡,兩代人的經歷不同,當然會有很多不理解。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會有童心,盡管你是為了孩子著想,但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媽媽怕孩子著涼,把他關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媽媽,讓我玩一會兒吧,玩一會兒就回來。”媽媽卻說:“外面天氣冷,當心著涼。他們比你大,會欺負你的。你有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這小天地怎么能與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電動玩具去換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養個小蝌蚪會傾注全部心血……這些在大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對孩子來說卻是正常的。
“每一個孩子在思想觀點、感情、感受、快樂、不安、憂愁方面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誰了解孩子的心理,誰就會贏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動權;反之,則會產生頂牛現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費力而不討好。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國學者赫茨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對五大洲20多個國家10萬名孩子進行了調查,發現孩子對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條:
(1)孩子在場,不要吵架。
(2)個孩子都要給以同樣的愛,不要偏心。
(3)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失信、撒謊,說話要算話。
(4)母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諒解。
失敗的教育父母缺少什么 圖
(5)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
(6)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全面地予以答復。
(8)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忽冷忽熱,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再次,要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
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給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父母能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將心比心”,遇到問題替孩子設身處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會改變。
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來勁,父母非得讓孩子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會撅得老高老高。為什么?因為她剛跳完,應該給別人抻皮筋了,這時候走開,小朋友就會對她不滿。假如好容易等到該她跳了,而父母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會不滿。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情,說,再玩幾分鐘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告一段落”后自覺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決。
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畫、彈球、打彈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過家家,都曾使我們迷戀過;騎馬打仗、打雪仗、藏貓貓,也曾使我們激動過,如果這些我們能回憶一下,對于理解孩子,正確引導孩子都是大有好處的。
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愛。不理解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反而會使孩子反感,其要害是父母脫離了孩子的實際,強人所難,甚至把孩子當成執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場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與孩子同喜、同憂、同樂,心理相通,情感交融,這樣才能愛得準,愛得深,愛得正當。
當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點。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沒有理解往往也很難教育。有些孩子和父母情緒對立,往往是父母不理解孩子,簡單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做法,變簡單粗暴為耐心誘導,變單純禁堵為積極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