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僅是成人必備的課程之一,對于孩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從小塑造子女的正確財務觀和金錢觀,會成為他未來路上事業、生活的好幫手。
焦點述說:
如何和孩子談理財
文/陜西省 劉松林
記得有年去美國探親,從小在美國長大的ABC小侄女帶作者到向往已久的迪斯尼樂園玩。當時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美國的地大物博就連迪斯尼樂園附設的停車場都大到令人驚訝,一座可停上萬輛車的停車場,停好車后還有接車載客到樂園門口。由于停車場實在太大,車停好后,小侄女隨手拿出小本子和鉛筆,把車子位置的代號記下來,她說,如果不記下來,到時候找不到車可就麻煩了!確實,后來作者在美國生活的那段時光,常有時忘記停車位,找車找得滿頭大汗。
美國的小孩有些地方比華人小孩獨立。作者的小侄女,從上小學起,就自己洗衣服、做早餐,帶妹妹坐校車上學。她隨身都帶著小本子,記帳或記一些事情。
如今,小侄女已經長大成為婷婷玉立的少女,在西雅圖讀大學,最近回到臺灣玩,她說臺灣的東西好貴,一樣都不敢買,盡管親戚要送她些禮物,小侄女都婉拒,很替人著想。
作者的小侄女,從來不亂花錢,盡管家庭比較富裕。小侄女這么有教養、這么替人著想,完全是從小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有關,從小就養成記帳和節儉的美德。她深知父母賺錢不容易。相較時下的草莓族、月光族,有這樣的小侄女,讓作者感到很驕傲。
言教不如身教,理財是人生重要的一環,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竟然從不教導孩子如何理財。因此,這個重責大任自然要由父母扛起,教孩子從小養成記帳的習慣,給他們一本小簿子,要他把花的錢、拿到的零用錢都一五一十的記下來,然后再告訴他們,何者當用、何者不當用,告訴他們節儉是美德。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像作者的小侄女一樣懂事。
作者建議,從小朋友上小學起,做父母的就要開始注意他們對錢財的傾向和態度。給零用錢的同時,也給他們小本子,要他們把每筆零用錢記下來,而且每筆花費也要記下來。父母偶爾帶孩子買買玩具,就要機會教育,要求他們用平時存下的零用錢來買,不要太大方的直接就掏錢買給他們。
父母這樣做,不是小氣,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物質得之不易。
也許孩子看中了某件玩具超出了手上有的零用錢結存,父母也可以用借貸的方式,表明先借不足的差額,要孩子們用以后節省下來的零用錢還回差額。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句話絕對適用親子理財,父母不是孩子們需索無度的金庫,千萬別養成孩子錢來伸手的壞習慣。
推動搖籃的手親子理財由媽媽做起
A先生與B太太是對白領上班族夫妻,兩個人成天忙于工作,難得有時間休閑。家中唯一的小朋友剛讀小學一年級,就由鄰居阿姨照顧,A先生一家真正的親子互動時間往往得到晚上八、九點才開始,小朋友反而和鄰居阿姨比較親,A先生和B太太也很無奈。
A先生的情況很普遍,夫妻兩人都上班才能支付高昂的生活支出,難免疏于照料小朋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往往無法串連,唯一的聯系方式就是每天寥寥數語的家庭聯絡簿。
直到某天B太太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小朋友在學校偷了同學的錢包去買零食,這才使得B太太驚覺事態嚴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在工作和教育小朋友間取得平衡點,是許多家庭共同的困擾。類似A先生家庭的故事,確實發生在你我周遭,如何應對,我的建議是,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尤其是媽媽得多花些細心。因為家庭財務大政,往往是在女主人手中,媽媽比較有機會對子女進行理財或金錢使用的機會教育,當然,爸爸也不可卸責,夫妻倆共同經營、塑造子女的正確財務和金錢觀相當重要。
如何做呢?類似A先生的情況,每天晚上陪小朋友一段時間,例如是睡前的床邊故事時間,仔細的父母就可以挑選一些富有意義、簡明易懂,且與財務和金錢觀念相關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或是假日帶孩子出門游玩,無論是汽車加油、買東西都可以傳授孩子,同時教導當用則當、切勿亂花錢的觀念,讓小朋友在社交的情境下自然學習。
父母的角色,家庭是理財的舞臺
曾經有位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賀夫曼研究出了個劇場理論,大概的理論內容是指:每個人在社會上的活動,好比是各自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人生是舞臺,有前后場之分。例如,某人在辦公室和家里的行為、言行就可能有極大的不同之處,因為辦公室就好比是劇場的前場、家里是后臺,當然粉墨登場時的言行舉止就與在后臺不同。
其實,劇場理論很有道理,父母在孩子面前就該扮演好前場的角色,因為孩子隨時在學習、在觀察。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學習能力。我的經驗是,小孩子隨時在觀察父母的言行,從小到大模仿大人的言行,可見家庭對孩子成長及人格塑造的關鍵地位。
據作者的觀察,會理財投資的父母,孩子的理財投資也不會太差。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不把錢當錢用,隨意浪費金錢,那小孩成長后可能也會如出一轍。因此,父母是家庭理財和投資的演員,隨時把角色扮演好是很重要的,不要以為家庭是后臺,就漫不經心。
父母應該要如何扮演好家庭理財和投資的角色呢?首先,要尊重金錢、尊重物質,這是最基本的事。不隨意浪費、不亂花金錢,孩子才會對得來不易的財富和物質心存敬意。第二,父母千萬不要為錢在孩子面前爭吵,許多孩子童年不愉快的經驗都來自父母的爭吵,尤其是為錢爭吵,會使孩子對金錢產生負面的心理陰影,對人格的健全是很不好的。
適時的開家庭財務會議
當孩子上小學后,父母可以試著在孩子面前討論家庭的財務規劃,不一定要強迫孩子參加,但可以關掉電視,全家人聚在客廳試著讓孩子軟性地參與家庭的財務討論,此時,父母可以把每個月的收入和支出算一算,列出資產負債表,用軟性引導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理財觀念。
此外,當有保險員拜訪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共同聆聽一些理財和保險的觀念,這種機會教育千萬不要放過。
教導孩子做個精打細算,但不小氣的人,有賴父母的引導。這種前場的角色扮演機會,也許是帶著孩子出門打牙祭,如何吃的好又吃的省,在決定餐廳前可比較一下價位、菜色并讓孩子參與意見,如此一來,精打細算的精神就顯現出來,全家又吃的愉快,一舉兩得。
正確觀念的建立,是理財和投資最重要的關鍵。此外就是執行力。而正確的觀念需要從小塑造,孩子年紀愈小可塑性就愈高,如何在不引起反感或不揠苗助長下,建立下一代的正確理財投資觀念,就要看父母角色扮演是否成功了!
給他魚還是釣竿?小富翁理財營正熱門
什么時候應該教導孩子理財觀念,可能是許多父母,尤其是媽媽的困擾。依據心理學家對小孩成長期的觀察,其實小朋友在兩到三歲就開始產生金錢交換物質的需求,也就是小孩子在這段時期就會開始學習、模仿大人世界的金錢觀和使用需求,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金錢意識。
父母可以由觀察發現,孩子大約從二歲起,就會開始了解金錢是件有意義的事。三歲的小孩就會把錢放到兜里當成是件游戲。四歲的小孩就開始知道金錢可以交換物質、用錢可以買到心愛的玩具。五歲的小孩會對金錢的重要性有更進一層的認識,知道錢得來不易。而未上學前,小孩在從諸如大富翁、扮家家酒等游戲,逐步學會金錢的使用,并模仿大人開始有了初步的理財行為,好比存錢等。此時,做為父母的,除了仔細觀察自己小朋友的金錢價值觀是否正確外,也應該開始誘導和灌輸正確的金錢使用原則和方法。
由于孩子對金錢觀念和認知的薄弱,再加上處理財務的習慣若不及早養成,恐將造成日后揮霍無度。時下現金卡、信用卡瞄準學生族群,已然形成不小的社會問題。因此,父母應該在小孩小學到初中階段,適時給予理財的教育。這些教育行為正是學校教育嚴重不足的地方。
至于是哪些理財教育,是父母應給予孩子及早建立的呢?這方面的信息通常比較缺乏,在此提供的建議是:包括,初級帳目登記、銀行存款、領款及轉帳的正式方法與觀念、塑料貨幣的使用方式、貸款和負債等,都應該給予下一代清晰且正確的想法。
富邦銀行的小富翁理財營于每年的八月舉行,理財營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包含各種最基本的理財工具,有認識存折、金融卡、支票,以及出國旅游會用到的外幣、信用卡等,另外也介紹基金、股票、保險的觀念,同時也教小朋友怎樣聰明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更特別的是,活動還安排參觀銀行柜臺、專門服務貴賓級客戶的白金理財中心,還有銀行的大姊姊教小朋友數鈔票。近來更加入了最熱門的我愛樂透課程,解析樂透中獎的機率與法則,看看小朋友上完課有沒有辦法猜出吉祥數字!
教孩子玩大富翁,從游戲中學習理財
大富翁是許多人童年時玩的游戲。還記得,我頭一次玩大富翁好象是在小學二年級。那時候沒有電動游戲機、沒有計算機,只有玻璃彈珠,玩大富翁真是至高無上的樂趣。
大富翁是孩子的理財和投資的很好的入門工具。尤其是能從游戲中學習理財和投資,更是不可多求的途徑。小學階段玩大富翁,除了可以認識貨幣的交換價值,以及貨幣投資所能產生的加乘效應外,也可以學習現金流的觀念。
我建議家長們多和孩子玩大富翁,培養親子感情。孩子大約幼兒園中班到大班就可以了解和玩這種游戲,只要父母耐心從旁引導,孩子很快可以進入狀態。不過,我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太刻意將大人世界的理財和投資觀念一開始就灌輸給孩子,最好是讓他們自然的進入狀態,從錯誤和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正確的理財和投資方式、建立正確的觀念。心生惺惺:
的確,“守財奴”和“月光族”都非智者。“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要受窮”。中國人向來精明,素以節儉自律。但這樣的傳統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好似成了“真空”,家長們越來越有錢,“補償心理”使他們總想讓孩子們少受些苦,但“富不過三代”,與其留著金山銀山給子女,還不如叫他(她)如何理財。這同樣是授“魚”和“漁”的關系。如何和孩子談理財,這個話題應該提升到“學會生存”的高度來對待。
(江蘇省大豐市南陽九年制實驗學校 李曉國)
共談經驗:
現在的小孩子真是花銷無度,見啥要買啥,一點也不愛惜錢財,原因是什么?因為家里的錢是“公有制”的,花起“公家”的錢小孩子自然不會心痛的。
為了讓小孩子花錢知道心痛,必須把家里的錢來一次“私有化”改革,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過去咱一家人共有的錢,分成三份:爸爸的,媽媽的,孩子的。當然,孩子的錢不要憑空劃到他的帳上,而是要看孩子每個月對家庭做了哪些貢獻,根據貢獻大小分配“工資”,這“工資”就是孩子的私有財產了,其它的當然就是爸爸的和媽媽的了。因為是按勞分配,所以小孩子分到的零花錢是自己的“血汗錢”,這樣就完成了“私有化”改革了。
在“改革”的過程中,小孩子一可感到自己的錢財來之不易,二可感到這錢確是自己的,大凡是人,對來之不易的私產都是會倍加珍惜的,這錢就不會輕易亂花了。如果有一天,你與孩子一起去逛街,臨行可對孩子說:“各人帶好各人的錢呵。”這時,你用眼瞟瞟孩子,那樣子可吝嗇了:小心的打開自己的錢袋,權衡再三,多帶些呢,還是少帶些呢?最后一定會是少帶的,或者干脆一文不帶了,再也不會象先前那樣,花起“公家”的錢獅子大開口。你看,節儉的習氣全靠了“私有制”來養成,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漸漸學會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財了。
走在街上,因為孩子“自己有錢”,看到好吃的、好玩的,買不買全是自己來做主,不會再纏著大人要錢買物了-不花就省下,花光了就干瞪眼(滲透了花錢要有預算的觀念)。不過我可提醒大人,看到孩子“手頭緊”,你可千萬別心太軟,又給他幾十元隨意花,這樣的后果是:“私有化”改革會失敗,孩子又會變成花錢的“祖宗”。
(山東省莒南縣路鎮一中 史峰)
理財秘訣:
一、學前期(五歲之前):此階段需傳授一些簡單知識,切忌灌輸太多學前兒童無法理解的抽象概念,他們只對具體的東西感興趣。例如,應該告訴孩子:
1.雖然一角的硬幣比五分的硬幣小,但卻更值錢。
2.硬幣可以用來換取他們想要的其它一些東西。
3.電視上的玩具買回家后并不會象電視上那樣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樣好玩。
4.用玩具來存錢會很好玩。
5.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樣東西都能得到,即使這個東西近在咫尺。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你得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可能你費盡了口舌,而孩子仍堅持想要那個東西,這沒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習慣聽到你說不,并解釋為什么。
二、童年(6-11歲):孩子進入童年期后,學習主動性加強,處理有關錢的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加強孩子的紀律性及責任感為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家長應教育孩子:
1.可以有零花錢,但不可要求預支。
2.用自己的錢買電影票、零食或游戲卡片。
3.去超市帶上購物清單,挑幾件便宜商品。
4.存在銀行的錢,銀行不會總為你留著,而會將它放貸出去,或進行投資。
5.并非你想要的每一樣東西你都能得到,即使它近在咫尺。
三、青少年期(12-18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基本懂事,可以教他們一些實質性的理財方法:
1.你即使減少衣著方面的開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風格。
2.請留心家庭的財務開支,包括你上大學的費用。
3.準備一個財本,學會定期整理,做到收支平衡。
4.將平時打工掙錢省下一半來充抵一部分學業開銷及今后上大學的費用。
主持人語:現在的我,都摩拳擦掌了,恨不得馬上付諸于實踐,可是,心笛尚未成家,只好暫寄希望于朋友們了。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融入自己的理解,還不趕快回家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