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小靈看著忙來忙去無法陪自己玩的媽媽問道:“媽媽,你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掃房間呢?”
“等一會兒再說。”忙碌的媽媽沒好氣地說。
可是,小靈卻不甘心,還是不停地發問。
為什么要經常掃地、拖地板呢?
每個孩子都喜歡媽媽陪自己玩,然而看著一大早就忙著做家務無法陪自己玩的媽媽,孩子會覺得非常無聊,接二連三的問題也就由此產生了:“為什么要掃地呢?”“為什么要擦桌子?”“為什么要洗衣服?”……而此時,父母應觀察孩子的表情以及體諒孩子想要父母陪自己玩的心情以及愿望,給予某種程度的接納和肯定。
“我不洗衣服,你哪有干凈的衣服穿啊!”
更多的錯誤不是解答內容的錯誤,而是解答方式的錯誤。與孩子說話時,如果語氣舒緩一些,內容稍加延伸,便成為一種較好的回答。
“你以為媽媽想啊,媽媽還不是沒辦法。你那么調皮,每天都把衣服弄得臟臟的,媽媽不洗衣服怎么辦?”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以抱怨的方式回答是非常不好的,這樣不但不會消除孩子心中的疑問,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
“媽媽是女人,女人就應該洗衣服、做飯、收拾房間啊。”
媽媽可能對自己的性別比較悲觀,才產生這種錯誤的觀點,而父母如果將一些錯誤的、悲觀的觀點灌輸到孩子心里,即使是無意的,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你不覺得穿干凈的衣服比較舒服嗎?所以要經常換洗衣服,洗好、晾干放起來,等你身上的衣服臟了就有干凈的衣服換了。”
這種回答方式是非常好的。不過,父母在耐心回答孩子問題的同時還應多考慮孩子發問的情景和心情。
“等媽媽洗好衣服,就陪你玩,好嗎?”
“你先玩這個玩具,等媽媽洗好了衣服,馬上就陪你玩。”
其實,孩子是希望媽媽陪自己玩才產生發問,考慮到孩子心情的媽媽不能只告訴孩子洗衣服的理由,否則雙方的意識就沒有交點了。
“媽媽很想陪你玩。不過,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會曬不到太陽,那么衣服就不會干,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著,再追加說明穿臟衣服會很容易生病,向孩子說明洗衣服的理由,這么一來,孩子就能夠理解和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