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幾年, 我注意到北美家庭和華人家庭在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上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西方人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不涉及與幼兒園和學校教育有關的內容,而華人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則是幼兒園和學校教育的翻版和延續。
常有一些華人家長把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當做孩子的家庭作業來完成,當做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來對待,這就導致了家庭教育與幼兒園和學校教育不分。有一位移居國外的年輕母親,孩子進入國外的幼兒園后,她沒有看到幼兒園發任何教材,就天天詢問孩子在幼兒園學了什么,孩子每天給她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什么也不學,就是玩兒!边@位母親急了,于是就去幼兒園問老師為什么不教孩子背兒歌和識數字,老師笑著告訴她:孩子其實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老師還帶這位媽媽參觀了孩子畫的畫兒和制做的各種模型?墒沁@位母親還是一直詢問有沒有什么需要孩子背誦的兒歌或者其他的作業,老師只好告訴她幼兒園更注重孩子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算說兒歌也是邊玩邊說,不強調死記硬背。
在我們的家長中似乎有這樣的誤區:一旦離開了幼兒園的教材、教的兒歌、數數和各種活動內容以外,家長在家庭里就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而健康又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即我們常說的情商(EQ),包括一個人的個性、性格、感情、習慣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家庭教育來不斷培養和加強的。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沒有機會或很少有機會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缺乏基本的與父母說話的方式、手勢、表情和交往方式的培養,那么他將無法正確地觀察、了解和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更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與人交往時就會信心不足,能力不強。
讓我們來看看北美大多數的西方家庭教育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吧。年輕的母親珍妮非常愛她的獨生女兒艾米。當艾米剛能抬起頭的時候,珍妮就給她買了一套帶有一面錫箔小鏡子的吊環玩具架,每天有空的時候就把鏡子放在艾米面前說:“鏡子里面的小人兒是艾米,你就是艾米!睆亩龠M了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當孩子餓了哭叫的時候,珍妮一邊抱著孩子喂她吃奶一邊說:“艾米餓了,艾米想吃飯了!彪S時引導孩子學習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感覺。當孩子到了入園的年齡時,珍妮最關心的是艾米能否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艾米入園前的一個月,珍妮不僅告訴女兒下個月要送她上幼兒園,而且還帶女兒去參觀和訪問了那所幼兒園。雖然艾米在心理上已經有所準備,可入園的第一天還是表現出了緊張和焦慮,終于拽著媽媽的衣角哭了起來。珍妮把艾米樓在懷里對她說:“媽媽和你一樣焦慮、緊張,媽媽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相信我們能夠一起戰勝它。幾個小時后媽媽就會來接你,我相信你會處理好這個問題的!闭f完后就把艾米交給老師頭也不回地走了。珍妮就是這樣來發展艾米的自制力、同情心,教她學習處理焦慮、憤怒、悲傷等情緒的方法。珍妮每次來幼兒園接艾米,首先詢問女兒這一天過得是否快樂,接著會簡單地翻閱一下當天有關艾米的生活記錄,凡是涉及女兒情感方面的問題,珍妮都會及時找老師了解情況,其他的問題就一帶而過。
我參加過很多次西方朋友的家庭聚會,這些家長從來沒有安排自己的孩子當眾表演或者背誦兒歌。在他們的家庭里,父母也很少談論與幼兒園和學校課程內容有關系的話題,他們更多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變化上,并認為這就是家庭教育有別于幼兒園和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給予孩子關愛,帶孩子周游四方,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和文體項目,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開發孩子的情商,是西方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顯而易見,孩子的情商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家長日復一日的言傳與身教中形成的。在家庭教育里,家長不應該只注重遵循教材,甚至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跟老師抄寫活動的內容,去書店購買相關的書籍,關注孩子背了幾首唐詩、能數多少數字、寫了多少作業和考了多少分,而是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培養堅強、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家庭教育不是幼兒園和學校教育的翻版,家庭自身的特殊性注定它應該發揮其獨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