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是人們與社會交往的最主要工具。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2~3歲是小孩子掌握口語的基本階段。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歲兒童語言障礙的發生率在9%~17%,明顯高于智力障礙的發生率。語言障礙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還將影響到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增加。為此,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把握小兒語言發育的最佳時期,讓孩子“能說會道”,成為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的話題。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最近完成的有關《2~3歲兒童詞匯和語法發展的研究》不但為家長教孩子說話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同時也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方面的空白。為此,筆者專程采訪了進行該項專題研究的專家,聽他們談有關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等眾所關注的問題。
關注“開口遲”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家長這樣描繪他們的孩子:“你看,這孩子什么都懂,面部表情多么豐富啊,可就是不開口。”有的家長更是將開口遲的孩子稱為“金口難開”、“貴人語遲”等等。上述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報告對720多名年齡在24~47個月的健康兒童的調查表明:“開口遲”應有個限度,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匯量少于30個,30個月的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3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則為語言發育遲緩;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匯量少于50個,30個月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8個,則被視為語言發育遲緩可疑對象。
研究報告顯示,在不同的年齡組(除34~35個月外),雖然女孩的詞匯量均高于男孩,但僅24~25個月的男女孩詞匯量才有顯著差別,并且其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逐漸縮小趨勢。到了34~35個月,男孩的詞匯量反而略超出女孩。
不宜讓孩子“鸚鵡學舌”
研究還發現,經常教孩子模仿說話與詞匯量的發展呈負相關。11~13個月的小兒所獲得的詞語與成人教授所用的詞語相符率高達80%,而到了14個月時,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換言之,13個月之前,模仿是該年齡段的孩子學語言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隨著小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兒童開始從交際等其他途徑獲得詞語。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理論,語言刺激應該是最接近兒童的語言發育水平,教小兒學話要以他們能夠理解為基礎,對不理解的語句的模仿,至少在當時來說只是鸚鵡學舌,不能算是真正的語言。因此,2歲以上的兒童不宜采用單純模仿的形式進行語言教學,這說明了小兒掌握語言是從具體到抽象這個發展的過程。
家庭環境對語言發育有重要作用
調查的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因素對小兒的語言發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里房間多、母親與小兒分離時間長以及父親性格內向被認為是影響小孩語言發育的危險因素。
經專家分析認為,在住房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房間數多則空間就小,小兒的活動范圍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家庭房間數多有可能使小孩與家長同處一室的機會相對減少,小兒無意中聽見家長之間談話的機會也減少,這可能使小兒學習語言的機會相應減少。
小兒的撫養人(監護人)是影響小兒語言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兒由父母親和祖父母共同照顧者較單獨由父母親照顧者的語言發育進程的得分高。多項研究進一步提示,在12~18個月期間,母親花更多時間與小兒共同活動將使小兒在18個月有較多的詞匯量。
調查顯示,在核心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父親性格內向,則孩子就可能缺少一半的語言刺激。
此外,3歲以下的孩子經常會有語言不流利、甚至口吃的現象出現,許多家長對此十分擔憂。專家們認為,小兒口吃與詞匯量是正相關的,由于字、句發育的不同步,或者表達的需求與能力不匹配,小兒到了2歲以后詞匯量迅速增加,他們很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發展的速度,因此該年齡段的語言不流利往往是發育性的,與詞匯量的增加有關,家長們不必擔心。
學第二種語言應在4歲以后
眼下,雙語教學已經越來越成為許多學校和家長談論的話題,也有一些學校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實行雙語教學。這似乎成了時尚、先進教學的代名詞。但是有關雙語教學對兒童語言發育的影響目前仍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有的認為對語言發育有促進作用,也有的認為與講單一語言的兒童相比較沒有什么區別。而該項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多種方言并存,那么對小兒的語言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但并不影響小兒詞匯量的發展。
為此,專家建議,對于小兒學習第二種語言或方言,家長不宜操之過急,而應當安排在4歲以后。
教小兒學話從“這是什么”開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名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下降,從24個月的70.4%逐漸減少至35個月的59.5%,而形容詞和其他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則從8%增加到14%,增加非常顯著,這說明兒童掌握語言的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此外,在通常情況下,“名詞—動詞”、“動詞—名詞”結構是小兒最早掌握的短語結構,隨后掌握的為“的”、“在”、“介詞—名詞”、“否定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30個月時有90%左右的小兒掌握這7個結構。
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專家建議教小兒說話應從“這是什么”開始,讓孩子說出所認識的事物,而后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景中,使小兒經歷“聽—理解—模仿—表達”的過程。在教孩子說話時,語調要夸張,語速宜較慢,發音須清晰,并及時應答和延伸擴展小兒所表達的語言。同時必須牢記一條: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不是小兒學語言的良師益友。當你的孩子能夠主動提問時,這說明他(她)的語言發育已經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也許有些家長說,在自己小時候,父母并沒有特別地采取什么方法教說話,自己這不也是嘴巴靈巧嗎?其實,隨著現代生活的進步,有些宜于孩子學說話的環境漸漸改變了,比如居住空間的變化、網絡和電視的盛行、人們語言交流的減少、大雜院的消失、祖輩看護的減少等,這就要求年輕父母學習和掌握教孩子說話的一點技巧,讓孩子能說會道,從而更迅速地接受新知識,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