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的行為
兩歲大的孩子對于家長的悲傷情緒,反應是很強烈的。他能看出家長情緒不佳,并且有一系列的對策來幫助父母緩解不良情緒,如給媽媽拿條毛毯,拿只瓶子或一些繃帶。但是,孩子對于不太熟悉的人的悲傷還沒有如此敏感,這種能力還在培養之中。他才剛剛開始明白其他人也有自己的頭腦和感情,孩子能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能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并能判斷別人的情緒及其產生的緣由。
幫助孩子理解他自己和父母的情感,這能讓他意識到他能成為一個善良而且關心他人的人。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能理解他自己的情感,這就預示著今后他與朋友間的交往合作會是愉快的。家長在處理有關情感問題時使用講道理的方法,并給孩子以支持,這能培養孩子理解情感的能力。家長和孩子間保持一種牢固可靠的關系,以此為基礎,家長一步一步地向孩子解釋情感并說出這些情感名稱。這就使孩子產生親社會行為。
交朋友
2歲的孩子真能交上朋友嗎?是的,而且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幾個孩子會相互吸引,他們一起哈哈大笑奔跑,分開時會彼此掛念,還把對方稱作“朋友”。他們不會打電話聊天,不會約好一起吃午飯,但他們知道自己2歲了。在這個年齡交朋友意味著與他人建立一種特殊的、積極有益的紐帶。這意味著他可以通過一個大家都喜歡玩、大家能一起分享的玩具,或通過大家共有的經歷與別的孩子聯系在一起。這還意味著孩子能意識到他們自己都還小,他們都有喜歡和討厭的事,他們有他們的小小聯盟,其他人無法
參與其中。孩子從18—28個月大這段時期內,與他的朋友會模仿彼此的行為。模仿游戲和父母均能參加的游戲便由此應運而生了。看這些游戲可是一大樂事。孩子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有益,因為語言和交談開始幫助孩子與他人交往。28個月至32個月大的孩子會用語言表示游戲中下一個該輪到誰了或者形容剛剛做了些什么,接下來又要做些什么。最終,孩子的語言會從在游戲中的插幾句話轉變為與他人爭論游戲的焦點。孩子在這些努力中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調節自己情感、善待他人的能力。隨著這些技巧日漸成熟,孩子的朋友也會日趨多樣化。當孩子3歲時,他與人商議的能力已有提高,所以玩的時間會更長,而他豐富的想象力會讓他在與朋友的游戲添加虛擬的成份,這會領孩子們一齊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孩子對于自己和他人感情的理解在幼年時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通常,這些差異對于孩子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對于孩子調節自己的情感都具有重大意義。”
朱迪·鄧恩,哲學博士,幼兒成長心理學家
依據情感知識和友誼
蘇珊娜·A.德納姆與她同在喬治—馬森大學的同事馬西婭·麥金利,伊麗莎白·A.庫荷德和羅伯特·霍爾特想知道幼兒對于情感的了解,他們親社會的行為以及受同齡人喜愛程度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對65名學齡前兒童(33至56個月大的兒童)進行了測試,以了解他們對情感表達和情感產生緣由知道多少。由這些兒童的同齡人來評定他們受喜愛的程度,由他們的老師評定其親社會行為。研究發現,孩子對于情感產生緣由和親社會行為的了解,都預示著孩子會受到同齡人的喜愛。但孩子是否懂得情感表達與孩子是否會受到同齡人的喜愛則沒有關系。該項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能充分理解人們快樂、悲傷、憤怒或害怕的原因,將會直接關系到孩子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與他人交往,這種能力極有可能使孩子踏入社會后會有不俗的表現
與兄弟姐妹相處
與兄弟姐妹相處其實與和同齡人交朋友差別不大。兩者都是通過共同的經歷來建立紐帶,而對于前者,家庭便是這種共同的經歷。當然,有的時候兄弟姐妹擁有同一個母親,同一個父親,要分享餅干盒里的最后一塊餅干,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家長需要教孩子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這就像教孩子其它事一樣。引導與提醒的時候,語氣要溫和,這有助于教會孩子如何與兄弟姐妹共處。
除此之外,2歲大的孩子如何與兄弟姐妹共處這個問題還與他們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有關。如果你的這個孩子在兄弟姐妹中排行靠后,他很可能會喜歡與他的哥哥姐姐們在一起,即使他的哥哥姐姐們不這么想或者你的這個孩子并不十分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會仔細觀察哥哥或姐姐,經常模仿他們,從他們的行為中學很多東西。而在兄弟姐妹中排行靠前的孩子從兄妹關系中學到的是不同的東西,或許,他們受到的關注不再是最多的了,而且有可能會因此表現出一些敵對情緒,但他們會學習更多有關情感、照料他人和領導他人的知識。
家長如是說:“一年夏天,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小房子和小庭院再也容不下我們家那只愛流口水的大狗科利了。于是,我和我妻子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要替科利找一個新家,以便它可以閑庭信步,也可以盡情地流口水。全家人一齊出動,把它帶到它的新家——寬敞的郊外。同晚,我的兒子吉米要在別人家過夜,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我們把吉米送到他朋友家后驅車回家的途中,突然從后座上傳來吉米的妹妹安憂傷的聲音:“我們把吉米也送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