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在某些家長、特別是孩子還小尚不識字的那些父母心目中,它們甚至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字眼。可是一旦放在一起,就代表了一種國際風潮—在美國,暑假伊始,教育部便及時推動“夏季閱讀運動”,邀請各界名人包括教育部長、副總統夫人為兒童朗誦讀物;他們甚至與必勝客達成協議:由各地必勝客連鎖店提供免費的小披薩,獎勵給那些堅持與孩子共讀的家長……而為了這種種促進兒童閱讀、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各項舉措長期推行,聯邦政府預計投入的巨額資金將達50億美元。
在加拿大,任何一個圖書館里,都可以找到專門的兒童閱讀區和活動區,鮮艷的顏色和有趣的布局,各種各樣的玩具和稀奇古怪的椅子、桌子,令孩子們趨之若鶩。每到周末圖書館更是熱鬧非凡,兒童讀物區坐滿了聚精會神的小讀者,一個個天真無邪,一本正經地閱讀著他們鐘愛的兒童讀物。
在新西蘭,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小書袋,每天老師都會選一本書放進書袋中,讓他們帶回家,年紀小的孩子要講給父母聽,父母聽完故事后要在聯絡簿上簽字;大點的孩子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故事內容。老師帶領閱讀時也獨具特色,每次都由討論開始,例如讀到《Royal Dinner》(皇宮的晚餐)時,老師會先問“如果你是國王、皇后或公主,你想吃什么?”當學生都了解故事主題、情境后,才開始講故事內容。
在中國臺灣省,新任“教育部長”曾志朗——一位以認知心理學和神經語言學聞名國際的心理學家——推出的為期三年的“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劃”覆蓋全省兒童,鼓勵從幼兒園開始每個孩子每年閱讀50至100本書籍。為動員家長一起加入,還提撥新臺幣4000萬元來推動“親子共讀計劃”,最終目的是號召1萬個家庭加入。為現身說法,56歲的他不惜化裝成為臺灣最老的“哈里·波特”在公共場所與小讀者們同樂。
在中國內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曾經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公開指出,不能再讓孩子整天在課本里打轉,只有快樂地閱讀,才能快樂地成長;2002年7月6-9日,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更在南京召開了“全國幼兒園早期閱讀研討班”,來自北京、上海、南京、香港、臺灣、美國的學前教育研究專家學者分別做了專題報告,國內外300多名代表參加了研討,并就早期閱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當孩子遇到圖書……
你的孩子今年多大?2歲?4歲?6歲?他看書嗎?先別急著搖頭。如果我們說下面這些行為也和兒童閱讀有關的話,相信你的答案會有所不同——
扔書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孩子看見書就鬧著要;交到他手里,眼都不眨一下就扔到了地上;不撿,他就哭;再撿,他再扔……扔得自己喜笑顏開,扔得大人哭笑不得。
撕書
這也是很多父母頭痛的問題之一。不管你是多少錢買回來的書,孩子看沒兩眼,但只要興致來了就開始撕,嘶拉嘶拉地只管好玩。又不見了幾十上百元?那是你的事。
說書
有的孩子很喜歡講故事,還纏著大人聽他講。沒看過書的覺得他講得活龍活現,但看過這本書就會清楚:書上根本不是他講得那么回事。說他是睜眼瞎不太公正,他明明在盯著書講;可是內容呢?完全要看他想到哪里、編到哪里去了,跟書上可以一點關系也沒有。
倒著看書……
還有的孩子倒是不愛講給別人聽,而是習慣自己一本正經地捧著本書“攻讀”,口中往往還念念有詞。可是走過去望一望書本常讓你啼笑皆非:他可能整本書都拿顛倒了,卻一樣“讀”得津津有味……
誠如之前所言,這些每天都在你我的孩子身上上演的行為的確都還不是看書,只是和閱讀“有關”而已。但是,它們又的確已經是看書的開始—至少,孩子們已經或者正在通過這些行為愛上圖書,這是最初的興趣,也是最彌足珍貴的。
既然孩子天生對書本有濃厚的興趣,為什么長大后對書的喜好卻大相徑庭呢?我們做家長的是否做錯了什么?錯過了什么?正確的做法該是怎樣?
《孩子》觀點:將興趣變成一生熱愛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兒童一出生就具有對書本天然的興趣。國內外眾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起就應當并且可以開始閱讀;3-8歲是兒童學習閱讀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需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從而將閱讀的興趣轉變成一生的熱愛。美國甚至為此成立了國家研究院早期閱讀教育委員會,提出了“早期兒童閱讀教育目標”,分別對0-3歲、3-4歲、5-6歲兒童的閱讀能力發展提出了要求,在美國社會以及其他國家教育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看起來,開發早期閱讀的確是件值得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大事。學理層面上的意義姑且不說,從實際生活來看,它至少有以下3大看得見的好處:
1、找到知識鑰匙
我們一向鼓勵孩子提問,并主張家長積極、耐心地回答這些問題。但家長的精力乃至水平畢竟有限,這時候讓孩子向書本發問也許不失為良策,因為書本才是打開知識寶庫的萬能鑰匙。而且,與家長張口就來的回答相比,孩子對于自己查閱書本找到的答案印象會深刻得多。
2、熏陶寫作能力
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中學,開始學習寫作了,才發現或抓耳撓腮不懂下筆,或筆下文字味同嚼蠟。但幼年時就博覽群書的孩子則不同,甫一下筆就如有神助。原因很簡單,文字對他來講早已駕輕就熟,各式修辭、描繪手法不過是童年經驗的再現而已。
3、解放家長時間
很多家長都曾經因孩子無窮無盡的精力而應付不暇、煩惱不已。如果你的孩子習慣閱讀,這種現象將自動消失:你不用再全天候地陪伴他,他已經找到了比你更好玩的朋友—而且,只要你把好關,這個朋友絕不會把他帶壞。
除此之外,一個愛上讀書的孩子還有很多其他的過人之處:比如他會有一種不同常人的儒雅氣質,他何時何地都不會孤獨,他的人生會比很多人多彩,他的思維也會因閱讀受到不少額外的訓練……總之,熱愛閱讀、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在現代社會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其實,這些好處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為猶太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知道了。據說猶太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會將《圣經》涂上蜂蜜給孩子舔,目的是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感覺到書是好東西,從而養成一輩子愛讀書的習慣。
你呢?你為孩子做了些什么?蜜糖不一定要買,但以下三方面的功課必須做足:
1、保護引導
孩子的很多興趣稍縱即逝。就拿上面羅列的四種孩子的表現來講,家長的應對、處理一定要聰明、妥當:
A、扔書
這個過程除了可以鍛煉孩子的肌肉力量以外,還是孩子對于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早期試探:扔下去—撿起來—再扔下去—再撿起來……孩子希望看到這種因果可以不斷持續下去,直到他疲倦為止。家長別嫌煩,陪他玩,過程中記得抓住一切機會翻開畫書內頁,向孩子展示里面絢爛的色彩,以引起閱讀的興趣。
B、撕書
這個過程一樣可以鍛煉孩子小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有些書你還有用,有些又太貴,就這么撕掉誰都心疼,但明令禁止又會剝奪孩子發展的機會。建議家長可以將自己的、貴重的書籍收藏好,同時提供一些廉價的書報給他撕,最好還是好撕的、不會因為頁角太硬、太鋒利而割傷孩子手指的那些。同時一定記住:為免孩子的興趣僅僅停留在破壞,孩子撕完以后你可以帶著他一起重新裝訂,甚至可以重排故事順序,做一本屬于自己的小書。
C、說書
喜歡“說書”的孩子多數也愛聽故事。煞有介事的講述不過是對成人世界的一種模擬,但因為閱讀、理解和口頭再現能力都有限,尚無法講到大人一樣完整,只能做到形似。但就是這一點形似,孩子都已經投入了很多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家長應給予適時的鼓勵和引導,切忌訓斥孩子無中生有,因為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想像創造。
D、倒著看書
也是一個模仿父母的例子。也許孩子覺得大人看書的樣子很酷,也許他覺得這樣做代表自己長大了。孩子選擇擺一個讀書的甫士來表示長大,總好過他學說粗話來標榜成熟。所以家長不應嘲笑,也不要簡單地命令他將書掉轉過來,而應首先贊賞他的熱情,夸獎他的姿勢很像那么回事,然后找個時機引導他發現自己的錯誤:不識字的孩子看不出文字的正反,但應該可以發現圖畫與現實生活中的正反不同。
2、以身作則
家長在埋怨孩子不喜歡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一年下來又能讀幾本書呢?忙會是一個原因,沒有讀書的習慣恐怕也不能排除。但為了孩子將來的成功,您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自己呢?就算真的忙得不可開交,平日看電視的時間總有吧?拿一點出來設定一個讀書時間;自己真的看不進書去,買本家庭教育或消遣類的雜志讀讀,就是看看報紙、當當陪讀也好:一家三口人手一卷,那種安謐、祥和的氛圍,會成為孩子一生中永不磨滅的回憶。
3、創設環境
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家里有沒有書柜、書柜有多大,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品位。同樣道理,你的家里案幾床頭,書本是否隨手可取,也可以看出你的孩子能夠受到多少書香的浸染。由興趣而生的閱讀應該是一件自然、自主、快樂無比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硬把書本塞進孩子手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創設一個便利、愉悅的環境,對孩子做出積極的暗示,讓孩子自然、自覺、自主地閱讀。
比如在家中,可以考慮為孩子度身布置一個閱讀角,溫馨、潔凈、明亮,書本散布四隅,讓孩子置身其中便手不釋卷;出門去,也應盡量尋找一些適宜讀書的環境。能去圖書館當然好,就算在野外也沒有關系—在樹林中掛起一張吊床,再隨手丟給孩子兩本書(當然你得記得帶),他自己看也行,你來“照本宣科”地朗讀不錯—當家長你稱職,遣詞造句還是作家們厲害……
有了你的引導,有了你的垂范,有了你創設的環境,哪個孩子還會吵著嚷著要看電視、打游戲機!把這種興趣變成一生的熱愛,自然水到渠成。
我們都聽說過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也都清楚兒童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和局限。所以在早期閱讀問題上,在做到以上三點之后,我們還必須謹記“按部就班、量體裁衣”。
多大的孩子看多大的書
文/宇欣
1歲幼兒
能接受單幅、不連貫的圖片,但對所看到的東西還沒有分析的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色彩鮮艷、內容著重于人體、日常生活或描述他所熟悉的事物的圖畫書或畫片,讓孩子有熟悉環境的機會。
2歲幼兒
能夠用眼睛直視一樣東西,并掌握物體或圖形的輪廓以及分辨不同的形狀;手指漸漸靈活,并具有翻動書頁的能力。
父母可選擇畫面清晰、色彩明朗、造型大而簡單、有把手或窗口、易于翻動的看圖辨物類的圖書,內容接
在你迫不及待去實施今天所學到的一切時,我們卻要潑點冷水。不要以為指導孩子早期閱讀只要肯去做就可以了,很多家長做了很久卻還收效甚微,原因恐怕就在于沒能走出這兩個誤區——
早期閱讀兩大誤區
一、閱讀等于識字
這類家長的思路看起來很清晰:要讀書當然就得識字,不然怎么讀?孩子學會了多少張識字卡片,一本書背下來又認識了多少字,他們就特別興奮,到處跟人炫耀。其實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認為,識字根本不應該成為學前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
在識字之前進行的閱讀可以稱為“前閱讀”,孩子可以通過對圖畫和大人講述的理解慢慢體會讀物的內容,這就是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個享樂的過程。慢是慢一點,但孩子的收獲會很多,而且過程中很快樂。
對孩子來講,閱讀就應該是一種像吃飯、玩耍一樣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業。識字也好、背誦也好,種種打著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旗號硬性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教育功利指標的方式,都不符合學齡前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我們不能這樣去做。
二、買書注重實惠
千萬別以為字越多越好,圖畫太多浪費錢。曾經有位少兒出版社的負責人就談到類似令人擔憂的現象:從他們社出版的各類童書的銷售記錄來看,比較受歡迎的多數是以文字為主的傳統圖書,而一些海外引進的大圖、多圖、少字的新型童書銷售起來則略遜一籌。
這種現象由價格而起,也由觀念而來。傳統童書印刷、紙張方面成本都比較低廉,價格自然不高。海外版為追求色彩鮮艷,往往成本較高,價格難免居高不下。再加上家長觀念上總認為圖片多、文字少,薄薄的一本就要十幾元甚至幾十元,性價比低,太劃不來。
其實,兒童閱讀的興奮點大多是在色彩和圖片上,那些文字繁多、拿起來沉甸甸的大部頭,家長覺得買著實惠,孩子看起來未必領情。孩子不愛看,價格再實惠,也毫無價值。看起來,還得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來指導孩子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