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6歲多,在學前班學習。老師常反映他的動手能力差,折紙、畫畫都比同學們慢,尤其是寫拼音、做算術題就更慢了。別的同學一節課寫兩篇,可他連玩帶磨蹭才寫幾行。無論老師怎么懲罰、嚇唬,都無濟于事。
老師說他有多動癥,對他束手無策,可我觀察他不像。他性格和順,從不因拔尖和同學們打架。他愛看書,識字量大,經常在班上替老師給同學們念故事書。并且每天都自發地看半個多小時的書。老師教的拼音和算術題 ,他都會,可就是不愛動手寫。我也采取過獎勵的辦法,甚至是打罵,都收效甚微。大道理他都明白,就是不愿寫,好像是對寫字沒興趣,嫌累。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對一個6歲孩子的行為做任何評論都還早,家長千萬不要想法設法地給這樣的孩子貼標簽。我們必須看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差別,同一個孩子在心智的各個層面:思維、想象、運算、語言、動作、感覺、情緒等方面的發展也會有不同。來信提到孩子語言能力、運算能力、閱讀識字能力都比較好,但運動協調或手的精細動作能力稍差,也許都是一種平衡,大腦機能把興趣集中在某些方面,另一部分的腦功能發展就相應減慢。當然,目前,這種說法還僅限于一種假設。
的確,手的精細動作能力與肌體的運動能力一樣,同樣是重要的智力活動。哲學家康德說過:“手是外部的大腦!睆拇竽X神經結構來看,手的神經分布占大腦皮層近1/2的區域,所以手的運動能力,尤其是精細活動能力可以促使這部分大腦皮層的發展,從而帶動大腦思維能力、抽象能力、判斷與運算能力、情緒情感能力等的發展。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過度強調手部精細活動的重要性,而不去注意它的自然發展過程及時間表。一般來講,兒童手部精細活動的初步發展應該是7歲以后,孩子才6歲,有些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家長大可不必心急。當然,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用一些訓練,如用筷子夾豌豆(或小珠子)、折紙、畫畫、拼圖游戲、搭積木、彈琴、穿珠子,甚至玩電腦游戲,來促進孩子手部活動能力的提高。
家長對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焦慮往往出現在孩子入學初期,這是因為在上學以前,家長并沒有過于強調規范動作,而上學后老師卻要求許多規范動作,如起立、舉手、姿勢、列隊、跑步和書寫等,問題便一下子顯現出來了。
對待這種現象,科學的方法是等待和協助。根據兒童心身發展理論,在適合的年齡范圍發展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事。讓6歲孩子寫很多東西,還要求寫得工整,其實是對孩子身心能力的一種忽視。如果教師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格,家長應與教師及時溝通,在贏得教師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
另外,從家長的信可以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表揚比較多,而在寫字方面卻得到的批評相對多一些。這樣對孩子寫字能力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反復的挫敗感會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個性也會遭受打壓,變得內向起來,結果得不償失。要想讓孩子對寫字感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讓寫字與快樂的體驗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