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有可吸收性的心智。兒童時時刻刻都是在環境中觀察、吸收和學習的。我們的孩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看到、感受、吸收到的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七宗罪》是美國的一部大片,在此借用主要是想給家長、老師們敲一下警鐘,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犯下的過錯及對孩子的傷害是極其深刻的,而這種傷害很多時候,都是在不為人知的狀態下發生的,在很多年之后才慢慢顯現出來。
看看一個普通家庭里發生的事情吧!
爺爺奶奶從南方老家來到北京幫兒子照看六歲的孫女小玉,因為兒子離婚了,小玉上幼兒園沒有人接送,周末也沒人照顧。沒多久,爺爺奶奶經常就教育方式與工作繁忙的兒子發生口角。終于有一天,他們之間的矛盾爆發了。
爺爺奶奶答應小玉下午放學后一起去接她,奶奶臨時想先去超市買點日用品然后再去幼兒園,爺爺便自己去了幼兒園接小玉。小玉發現奶奶沒來非常不高興,爺爺嚴厲地批評了她,奶奶知道后,也非常生氣,結果,當晚家里就發生了一場海嘯般的風暴。
聽完爺爺奶奶的描述,我實在忍不住實話實說了一番,給爺爺奶奶羅列了七條兒童教育中容易忽視的問題,爺爺奶奶聽后,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是來告狀的,反而成了“被告”。
這件事情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是我有些小題大做了,但是我毫不客氣地說:“這就是我們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在此我們可以站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角度上來對此事進行以下的分析。
從中可以提出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誠信問題。
明明是說要來接小玉放學的,奶奶沒有信守承諾,導致小玉覺得很掃興。為什么說好的事情可以隨時變卦?那么在生活中、課堂里老師和家長教導的誠實守信又在哪里可以體現呢?這個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宗罪吧。
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成天教導要“一諾千金”的古訓的環境里,可在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信守承諾的事卻時有發生。如果家人、朋友都不信守承諾,那么孩子就會認為承諾不是一個重要的品質。
“承諾”不過是一個詞語,而不具備個人約束性,大家都可以任意遵守或者不遵守規則。國內的交通秩序不夠好,就是因為太多的人們不遵守規則的典型特征。每位司機拿駕照之前都會通過交規考試,這是一個重要的承諾,可是捫心自問:又有幾個司機真的完全做到了遵守交規上的所有規則?當然,不光司機,行人、騎自行車的人們也是經常不遵守交通規則,同紅綠燈、斑馬線玩著危險的“游戲”。這個事例看似與兒童教育無關,與信守承諾也沒有太大關系,可事實上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談承諾的遵守。
有一對放春假回北京生活的澳大利亞混血姐弟,他們和我女兒是好朋友,有一天約好了下午四點半一起玩。但是我女兒那天恰好放學晚了,我們趕到他們家樓下按門鈴時候,姐弟倆的姥姥見到我們如釋重負,原來姐弟倆在家里哭了好久了。我問為什么會這樣?姥姥特別不能理解:這么點小事情怎么能使兩個孩子哭成這樣?
我忽然理解了,她們姐弟的生活環境不太一樣,這也許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他人不能信守承諾,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們哭的原因不是因為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而是心里對承諾和信用的美好感覺被破壞了。
正如小玉知道奶奶沒有來接她,滿心的期待蕩然無存,滿臉的不高興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可以推想,由于奶奶這次不經意地失信,沒準會導致小玉對所有人的不信任。連自己最親近最愛的人都可以對自己不信守承諾,還能指望得到更多的信任嗎?
承諾常常是和誠實、真善美聯系在一起的,是建設道德大廈不可或缺的一塊堅固的基石。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兒童具有一種未知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引導孩子進入美好的未來。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加誠實守信,而我們成年人是否常常在不經意中動搖、摧毀這塊基石,一點點抹殺孩子對真善美的信念呢?失去誠信是可怕的,不遵守承諾是不對的。
現今大部分家長都盼著孩子成功。書本上的知識是一個方面,一個全班成績第一的孩子,在社會上不一定能成功。成功靠的是什么?學識、勤奮、天才還是機遇?我們是否想過“教養”兩個字?而教養是什么?在此我們不展開這個話題,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教養是一個人通往成功,得到幸福的“索寶圖”!
教養中關鍵的一條品格就是誠實守信。相信大部分的家長會教育孩子,那么在遵守信用上呢?那就難說了。明明答應孩子下午去公園的,但由于風大,臨時改變了,這是為了孩子好啊;答應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戲的,但由于朋友的突然來訪,臨時變卦了,這是對朋友的禮貌啊……
這些看似十分得體的理由,卻恰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久而久之給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沒有承諾,給了承諾等于沒有給,最終就變成了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好壞又是決定人一生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
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有可吸收性的心智。兒童無時無刻都是在環境中觀察、吸收和學習。我們的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看到、感受、吸收到的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如今社會生活中,隔代教育十分普遍。老人們遇到教育問題經常會苦惱和不安,甚至比孩子的父母還要為難。很多時候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引得孫輩的不滿,兒女的不快。在他們的無所適從中,其實告訴我們一個很客觀的事實:教育觀念的不同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必須引起家庭中每個人的注意。因為大家都在給予孩子教育,給孩子最大限度的愛,但不能因為愛而“犯了罪”,因愛而產生負面情緒。遵循教育的原則,將教育者的愛源源不斷地傳輸給幼苗般的孩子,使他們更加茁壯地成長,才是每個教育者應該重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