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便能辨聲辨形,具有一定的感知與學習能力。兩月左右的嬰兒看到媽媽的到來便微笑相迎,(有些嬰兒)見到生人就感到害怕而哭叫。他們也能區分友愛與怒罵的語調,從而作出不同的反應。到了六、七個月,嬰兒雖然不會講話,但能聽懂很多語句,分辨許多人面和不同物體的形狀。識字,不論什么文字,不過是辨認形狀與語音,建立字形與語音以及形、音、義的聯系。六、七個月(甚至更小)的嬰兒,一般還不會說話,經過訓練,可以學會認字,理解字的粗淺意義。
既然不會說話,怎么可以教會與鑒定嬰兒會認字呢?這完全有客觀的方法:
一、指辨 準備幾張厚紙片,一面寫的是字,如爸、媽、奶、爺等。一面貼的相應的照片或圖畫。先給嬰兒看字,大人用手指著字,口念字音,然后把紙片翻過來讓他看圖。這樣重復若干次后,大人口念字音后,讓他嘗試指認是哪個字,再把紙片翻過來看指的對不對。(有些嬰兒會自己翻厚紙片)開始時,只分辨兩個字,以后逐漸增多字數。假如他連續五次以上都指對了或翻對了,那便表示他(她)認對了。
二、以字配圖 在小孩的手指發展到相當靈活時,可備制一些圖片與字片,把圖片擺在桌上,要求在圖片旁擺上一個適當的字。大人先示范幾次,然后要幼兒嘗試。
三、以圖配字 這是上述方法的逆向。把字片擺在桌上,要求小孩把圖配在適當的字上 。
四、字配實物 把體積不大的產物,如表、筆、小刀、小剪、小杯、鈕扣等擺在桌上,要求找出適當的字放在相應的實物旁。
五、實物配字 這是上述方法的逆向過程。
六、動作配字 大人出示一個字,要求小孩作一個動作來表示字義,如、上、下、折、 吃、喝、吹……。
七、口說 當小孩已能說話時,便可教他用口語來說出字音和字義。這是常用的簡便法 。
不大會走路的小孩,常常希望有人陪他玩,跟他講故事,作游戲。也喜歡翻看圖畫書,“小人書”,更希望大人講解書的內容,這是教他們識字的良好時機,他們很樂意學認書上的大字標題。同時,也可結合生活實際,學習衣食住行的字詞,接觸到的人名、地名、店名、機關和團體的名稱。 韻文是比較上口的,可以教學一些兒歌和通俗易懂的詩詞。
由于生活經驗與知識的限制,有些抽象詞匯、功能性字匯和科學術語對幼兒來說是較難理解的,但理解也只是深淺的程度問題。如果能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掌握常用的抽象字匯。
當幼兒已經認識了兩千字以后,可以對照我國現行的常用字表,根據出現頻率的先后,有意地逐漸引進未學的字。學這些字時要創造適當的語境,把它(們)嵌在句子里。使兒童不僅認識其音形,同時還理解其意義。
我們常說“看圖識字”,借助圖來理解字詞的意義,我們也常反過來借助文字的說明來理解生疏的圖畫與圖表。成人是這樣,幼兒也是這樣。當他們認識相當多的字后光看生疏的圖也是不理解的,但看了文字說明后就理解了,這是“看字識圖”。
經過早期的教學,嬰兒在不會說話時,可以認識許多字,隨著繼續不斷的學習,書面的詞匯會大大超過口頭詞匯。這個現象和成人的也相似。
早期學習的成效是很明顯的。對一歲到四歲、智力正常的兒童進行識字、算術、外文等 科目的教學,每天有15分鐘的時間,兩年可識二千多漢字;2.5歲到3.5歲的兒童一年左右可學會加減乘除。這項研究有錄象帶的記錄,顯示早期學習的原理、方法與程序,適合父母、托兒所、幼兒園與研究者參考。
①早期學習要注意:
1、不要貪多,每天學2—4個生字,平均3個字,持之以恒,三年就三千多,基本上過了識字關!
2、兒童如無興趣學習,不要勉強。要因勢利導,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良好習慣。習慣最重要!
3、不要用糖、錢等物質刺激來引誘兒童學習。當兒童作出正確的回答與反應,完成一定的作業時,可用點頭、手勢或口頭的嘉獎來強化。遵守學習心理學的原則:知道自己的成績(做得對,做得好)本身就是獎勵,正強化。
4、每次學習時,只引進一、二個生字,同時復習許多學過的熟字,使學習的成功機率極大化(也就是使正確的反應極大化),失敗或答錯的機率極小化,這樣便可維持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早期學習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有的人不很贊成,他們認為認字是件難事,而幼兒的神經系統未發育成熟。其實,神經系統是在活動、學習與實踐過程中發展與成熟起來的。認字與認人認物認圖都是認知過程,認字比辨認人面、圖形、實物(如大麥與小麥、貓與虎、狐、狗、貍等)都要容易。只要教導得法,早期識字教學可為早出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