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父母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并與孩子進行適合他們發展特點的語言交流,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極為重要。怎樣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呢?
一、盡旱交流
從寶寶出生后,父母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對寶寶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表情、眼光和手勢,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這種早期交流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為以后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準備。
二、因勢利導
父母對寶寶說話時,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說話的主題,要和寶寶當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動中心相一致,這樣,父母的話語才能為寶寶吸收。例如,當寶寶正在起勁地玩狗熊玩具時,你可以指著玩具說這是狗熊,是白顏色的,然后再談些有關狗熊的事。此時,如果要讓寶寶學習“狗熊”以外的話,就會吃力不討好。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適合寶寶的發展水平,盡可能使他們理解。對于寶寶說的話,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設法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揣摩其中的意思,給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讓寶寶知道他說的話是否妥當、正確。
三、擴展口語
寶寶開始說話時,往往是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這種單詞語、雙詞語擴展,改造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餅餅”,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表明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媽媽在吃講”,那么父母可以接著說“喔,媽媽在吃餅餅。”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推測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媽媽的餅”或”要媽媽拿餅餅給寶寶”,那么,父母就可以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潔,寶寶逐漸知道一個意思應該如何表達。從而逐漸掌握規范的表達方式。
四、可用兒語
兒語即”寶寶語”.主要特點是語調夸張,速度慢,重復多,所用的單詞都比較具體,句子短且簡單,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寶寶愛聽”寶寶語”,對”寶寶語”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說,父母說“寶寶語”有利于寶寶語言的發展。不過,當寶寶的言語有了進步時,父母的”寶寶語”也應作適當的調整,以使言語適當超前于寶寶的言語水平。比如寶寶已經會說“狗”這個詞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來稱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詞或其他說明,告訴寶寶”這是大黃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雙向交流
有一個孩子,父母都是聾啞人,他們之間只能用少量的手勢進行交流。這個孩子主要靠看電視與語言發生接觸。3歲時,他基本上不能說話,也不能聽懂別人的話,言語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這個事例清楚他說明,語言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而習得的,僅僅單方面地聽別人講話,不能使孩子掌握語言。因此,父母無論多忙,也應該忙里偷閑。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而且也是一種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