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智力水平到底取決于什么因素呢?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子女聰明與否關鍵在于母親。
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決定孩子智能發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母親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孩子大腦皮質的發育程度,而父親的基因則更多地對塑造后代的情感和性格類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傳統上推崇的“郎才女貌”的婚姻模式其實并不科學。如果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聰明出眾,明智的男士就應該在擇偶觀念上,更注重女方的才智,而非女性的容貌。要知道一位聰明智慧的夫人,才有可能讓你擁有高智商的子女。
2、母親的文化素質與優生優育密切相關。
專家研究分析表明:胎兒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與母親的文化素質關系密切。母親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其發生胎兒缺陷的可能性越低。
究其原因,文化水平低的婦女在生育方面可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早婚早育、近親結婚者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婦女中較多見。早婚早育,再加上文化水平低,這樣的媽媽身心各方面的成熟度均較低,對孩子出生前后的關注程度和教養能力也較低,更容易造成孩子身體或智力方面的先天缺陷。另外,遺傳研究早已證實,親加親會增加遺傳病的發生,造成畸形怪胎,貽害后代。近親結婚后代死亡率高,體力、智力都比較差。
3、家庭環境影響幼兒的智力開發。
我國兒保專家幾年來一直在探索家庭環境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語言方面,環境總分與智商偏高的,大部分母親文化修養較高。她們不僅自己要求學習,也重視孩子的教育,關注孩子的成長,肯花時間為孩子講故事,并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母嬰交流有助于寶寶智力
嬰兒期的寶寶和媽媽接觸最多,日本醫學博士高橋二郎對始于母嬰間的4種交流,進行了研究,發現母親對寶寶吃和睡的照料也是發展他智力的重要環節。
·觸覺交流
母嬰間的觸覺交流,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授乳。
因為,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而且為嬰兒最初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依偎著溫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這對其智力發育起催化作用。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嬰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高橋的研究發現,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發音遲緩,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
嬰兒出生一月左右,視網膜已經形成,但中心凹尚未發育成熟,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厘米,可見區限于45度,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
不過,此時他們對于人臉,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母親在喂奶時,總會發現嬰兒邊吃邊用眼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因此,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嬰兒吃乳時會頻繁轉身搖頭,甚至煩躁不安。當然,除授乳以外,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也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發育。對于人工喂養的嬰兒,母親在使用奶瓶授乳時,更應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
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類在視覺相當發達后,嗅覺便開始退化了。但是,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剛出生幾天的嬰兒,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在試驗中,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鼻端,嬰兒會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由于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故高橋提出,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發育。他指出,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心理常處于緊張狀態,睡眠時間和質量均大幅度下降。這對其身心發育不利,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這是因為,嬰兒自出生起,便有聲響需要,并能從各聲響中產生“誘發效應”,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對話”,細心的母親會發現,在對嬰兒說話時,他會動手動足,一副滿足的模樣。更重要的是,多與嬰兒“對話”,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育中的嬰兒,很快牙牙學語,為日后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事實上,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發語均遲于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且發語不清,表情不活潑。
由此可見,年輕媽媽和嬰兒的密切接觸與交流多么重要。千萬不要囿于快節奏生活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他認識這個新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