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的媽媽著急地來到園長室,問:“我的女兒是個誠實的孩子,昨天卻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還說是人家給她的。今天我一問,人家根本沒把玩具給她,是她自己拿的。這孩子為什么說謊呢?”
從道德意義上來說,“謊話”是一種出于故意、給別人或自己造成傷害的不真實的話。要解釋孩子“說謊”這種現象,先得弄明白什么是“說謊”。
明明正在興致勃勃地看動畫片,媽媽叫他吃飯,他明明很餓,但卻對媽媽說:“我不想吃,我不餓。”晶晶正在和鄰居小朋友們一起玩,大家都知道晶晶有一個非常好看的大娃娃,就讓她把娃娃拿出來給大家玩,她也明明知道娃娃放在柜子里,卻說:“我的娃娃丟了。”小敏不小心摔壞了幼兒園的玩具汽車,她跑到老師那里報告說:“強強把汽車摔壞了。”......樂樂、晶晶、小敏是不是在說謊,他們為什么要說謊?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情況。
樂樂因為要看動畫片而說自己不餓,這其實算不上什么“說謊”,只是一種托詞,幼兒常用這種托詞,“對付”成年人的各種要求,以滿足自己一時的需要。我們成年人不是也經常用這種手段來應付社會交往中的許多情境嗎?只要這種手段沒有對別人造成什么傷害,它就算不上是謊言。晶晶的行為已經可以算是一種萌芽式的謊言了。不管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反正她說了假話,而且其結果是別的小朋友不能和她一起分享玩娃娃的快樂。這是一種以維護自己利益為主要目的的謊話,是一種萌芽式的“自私”和“吝嗇”的表現,但是并沒有給別人造成什么大的傷害。小敏的謊話,是為了保護自己“出賣”了別人,這是一種從心理上、名譽上對別人的傷害,而且她的做法將使老師對事件的處理變得復雜化。
因此,面對孩子的謊話,我們應該冷靜地進行分析,對于善意的、沒有給別人造成傷害的“謊話”,甚至是傷害到別人的說謊,家長都不必大驚小怪。一時的說謊話行為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生活中是不說謊的。但是也不能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因為如果一時的說謊行為逐漸發展為說謊傾向,進而成為人的品德和個性中的一種特質:在大多數情況下傾向于說假話、欺騙、不誠實,那就可怕了。所以家長要及時、嚴肅地給予批評,要耐心地向孩子講清楚道理,把孩子說謊的習慣扼殺在萌芽中。
其實一個人剛剛出生時,是根本不知道說謊話的。孩子的謊話都是“學”來的。心理學家指出,在幼兒期,孩子的謊話主要是從父母和其他成人(如親戚,幼兒園老師)那里學來的。所以我們成年人要從自己做起,不說謊,做誠實的人,要努力營造一種環境,盡量少引發孩子的說謊行為。例如,家長和教師合理地、緩和地處理孩子們的一些并非故意的或偶然的過失行為(如不肯拿出娃娃玩具和摔壞玩具汽車之類),這樣,孩子沒有了心理壓力,就不需要用謊話來保護自己,還會變得像我們一樣以理智的態度對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