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包括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為)、意(道德意志)等四個方面。下面分類給大家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zhì)。
(一)道德認識的培養(yǎng)
道德認識指對事物的是非、行為善惡的評價。掌握是非標準,劃清善惡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應(yīng)該怎樣行動,為什么要這樣行動。3—6歲的幼兒已經(jīng)具有初步的是非觀念,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懂得了什么是乖,什么是不乖,通過看電影和畫冊,慢慢分清了誰是“好人”,誰是“壞蛋”。但這種認識帶有具體性和形象性,并且往往就事論事。他們對一個行為的分析,主要是根據(jù)行為的結(jié)果,很少考慮行為的動機。比如一個孩子由于不當心摔碎10只杯子,而另一個孩子為了偷吃櫥里的東西摔破了1只杯子,小小幼兒在比較這兩個孩子的行為時,都認為前者的錯誤要比后者嚴重的理由是一個打碎的杯子多,一個打碎的杯子少。對此,父母必須正確看待,正確評價。那么,家長應(yīng)怎樣正確評坐孩子的道德行為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要堅持原則性和鮮明性。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常涉及到道德評價問題。孩子們的道德評價能力主要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時常常只是模仿、重復(fù)父母對周圍現(xiàn)象的評價,以后才慢慢地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分析。所以,家長對周圍現(xiàn)象的評價一定要堅持原則,是非判斷鮮明,給孩子打下愛憎分明的烙印。如果家長是非含糊、善惡不明,或者是非混淆、善惡顛倒,就很難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并會對孩子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正如馬卡連柯指出的:“如果在兒童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使兒童養(yǎng)成不良意識和行為習慣,那就會給以后的再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可見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者,責任是相當重大的。為了孩子,為了社會,馬虎不得。
2.在要求一致的情況下,孩子的道德認識就比較容易形成并趨于穩(wěn)定。反之,如果對同一行為,父親說對,母親說錯,或者父母與老師持相反的道德準則,或父母說的和做的自相矛盾等等,都會導(dǎo)致孩子的道德認識易變、模糊。道德要求的連貫性也很重要,只有前后要求一致,孩子才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否則,今天要求這樣做,明天又反其道而行之,就會使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二)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道德情感是一種高級情感,它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認識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受到表揚時,便會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當一個人受到批評時,就可能產(chǎn)生不愉快的感受。當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時,就不再輕信別人的評價,而是獨立地對別人、對自己進行內(nèi)心的評價。當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所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時,就會產(chǎn)生由衷的喜悅。反之就會感到十分難受、羞悔,甚至受到良心的責備,以至覺得沒臉見人。這說明,7歲前的幼兒已具備初步的道德情感,要使這種情感逐步提高、穩(wěn)固化,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積極影響和感染孩子。孩子最容易受到家長情緒的影響,親子之間往往是相通的,父母還要善于利用具體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孩子聽故事的時候,容易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所感動,與故事中人物的情緒連在一起,有時會難受,以至流出眼淚;有時會高興,以至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針對孩子的道德行為,向孩子講清楚,由于自己的過失,將會帶來怎樣愉快。總之,要通過生動、具體、形象的方式逐步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逐步深化其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為的訓練
孩子的道德面貌是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的。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如何,不僅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
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行為,首先需要父母適當?shù)匾龑?dǎo)。當孩子還不懂得怎樣做時,父母可以先幫助他完成某種道德行為,然后再讓他獨立行動。對于做錯事的孩子,不是一味的責備,而是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應(yīng)該怎樣做。其次,需要父母培養(yǎng)孩子做到學用一致。如果只是心里知道應(yīng)該怎樣做,而不知在現(xiàn)實中去運用,道德認識再好也是無用的。這就要求父母經(jīng)常去督促檢查、嚴格管教,以確保良好行為的落實。
(四)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
道德意志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支配著自己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能使道德行為持之以恒,貫徹到底。孩子道德意志堅強,就能夠督促自己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信念和諾言。而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某些條件下,也能有一些道德行為,但是,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搖擺不定,半途而廢。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意志,是家庭道德品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