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養孩子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問題自然是孩子的健康(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其次是智力的培養;再次是使孩子獲得良好的社會性和道德素養。
之所以把培養智力放在第二位,是因為在嬰兒誕生的同時,智力的發展也開始起步了,它要比社會性和道德發展得早一些。在這三者中,無論缺少哪一樣,都不可能培養出杰出的人才。
父母打算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心里應該有一個清醒的目標,然后再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么,為了培養將要肩負起21世紀重任的孩子,父母們應該懷有什么樣的理想呢?
盡管不同的父母對孩子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在眾多的期望之中不會沒有共同的東西。這些共同的東西可概括為以下五點:
(1)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能夠愛護、體諒他人;
(2)懷有讓社會變得更好、讓自己的周圍變得更好的使命感;
(3)具有為完成這樣的使命所需要的卓越創造力;
(4)具有領導才干;
(5)具有與大家協調共處的社交能力。
如果能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這種素質的人,那么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中,他都會以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并度過有意義的一生。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為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正確地理解嬰兒發出的信號
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首先必須要讓孩子健康。不過,一提到“健康”這個詞,人們立刻想到的往往只是身體的健康,而心靈的健康卻常常被忽視了。有關零歲的素質問題,在健康方面,我想著重提出嬰兒心靈的健康。
人生的最初階段,特別是零歲至三歲期間的身心發育狀況,能左右人一生的身心健康———對這一事實,我們并不十分清楚。精神科醫生說,現代人的不安、不健康的最深的病根,是源于他們在嬰幼兒時期母子(或父子)關系的不安定。
對于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格外留心。為了讓嬰幼兒得到最健康的成長,父母們應該正確地接受孩子發自內心的欲求,只有在這種聯系達到最和諧的時候,孩子才可能獲得可喜的成長。
有關這個問題,九州大學心療內科的精神科醫生杉田峰康在其著作《是誰把孩子弄成這個樣子》中有這樣一段敘述:“一個健康的母親,是不會去妨礙孩子那些純粹天然的行為的,比如飲食、睡眠、玩耍、好奇心、驚奇以及無法捕捉的自然的想象等等。
當孩子的這種人生早期的愿望被充分滿足后,他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對他人具有愛心的人。”隨后,杉田先生又闡述了育兒的正確態度:“所謂育兒,并不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應該看做是得到了一個活的寶藏。
在符合孩子本身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培養,這也許才是正確的育兒觀念吧。”無論是教養也好、教育也好,如果不符合嬰幼兒的自然發展規律,一切都無從談起。這就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