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一:
據《南京晨報》報道,一名家境貧困的孩子與母親一同逛街,一眼看上了一標價280元的遙控玩具。這名孩子的父母均已下崗,父親腿有殘疾,全家僅靠母親打零工的每月300元收入過活。所以母親雖深感內疚但還是狠著心勸說:“買了玩具我們就連回家的車錢都沒有了。等明年吧,明年媽一定攢錢給你買。”小兒極不高興,趁母親不備,竟負氣走失。
鏈接二:
據廣西某雜志編輯透露,這幾年,編輯部為資助廣西貧困山區的兒童讀書,推出了“手拉手”活動,南寧市響應者眾多,但令人遺憾的是,寫信向資助人匯報學習成績及表示感謝的兒童寥寥無幾。據山區學校分管該項工作的老師稱:有些孩子覺得受資助是一件極沒面子的事,他們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有些對資助人心存感激,但貧困的出身使他們習慣于深深埋下頭去,變得孤僻而不擅表達。
一名資助了兩名孩子的孫女士由衷地說:我對受助的孩子深感失望。雖然,我做這件事不圖回報,但受助的孩子也應該給我一點兒信心:貧困本身并不可怕,貧困而無信念與教養,才是真正可怕的—我想孩子的父母應該反思他們的教育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被困境壓倒的孩子,才是貧困家庭的光明未來。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在今天,貧困兒童的處境較過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一,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即便經濟狀況堪憂,但溺愛孩子的習慣卻根深蒂固。比如那位男孩的母親,為支付不起兒子的玩具費而深感內疚,并不顧能否實現盲目承諾攢錢給兒子買玩具。其二,隨著整個社會物質供應的極大豐富,家境貧困的孩子在心理上受到的刺激越發尖銳,如果不注意對孩子的內心進行積極有效的疏導,孩子很容易變得憤世嫉俗,個性要么變得孤僻,要么變得富有攻擊性。
要解決這類問題也不難,最好從兩三歲就開始,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可能正視現實及對未來持樂觀的態度,父母的后期教育就越容易。
●有“難”同當
正視現實讓貧窮成為財富 圖
貧困不一定是什么苦難,但一定是一種困難。雖是“難”,但利用得好,也是教育子女的一個契機。家庭真正的經濟狀況別對孩子瞞著掖著,別堅持“再苦再累我們一肩扛,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為什么不讓孩子清楚家里的收支賬呢?應該讓他們從小懂得,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孩子應該分擔爸爸媽媽的憂患和責任。
●教孩子知恩圖報
貧困家庭的父母首先自己要不卑不亢、知恩圖報,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同時要教導孩子,對于幫助過自己家的好心人,要誠心致謝,一封誠摯的信、一張小小的感謝卡、一幅稚氣的圖畫,都能給他人帶去信心與快樂。父母們一定要清楚,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才可學會接受現實,悅納自己的家境,也有效地克服虛榮心。
●勉勵孩子以知識改變命運
父母不妨擠出些錢來購買出身貧困的名人的傳記,先念給孩子聽,待孩子識字后讓他自行閱讀,逐漸養成其不以貧寒為恥、堅忍不拔的心性,勉勵其好好學習,以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孩子養成“給予”的習慣,享受“給予”的快樂
再貧窮的人也不會一無所有,即使物質上一貧如洗,至少還可擁有愛心。貧困兒童受到資助后通常有的想法是自怨自艾—認為爸爸媽媽“沒用”,自己也“沒用”,別人是因為可憐我們而幫助我們。這種心態將給孩子的自信心以很大的打擊。為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深入內心的自卑感,父母可帶孩子到福利院,贈送自己手制的玩具給那里的老人和孩子,讓孩子表演唱歌舞蹈,給那里的人們帶去快樂。父母也可以帶孩子一塊兒去幫鄰居做些事,義務整理小區的花壇,并告訴他:
物質上的貧困并不可怕,它也許可以成為我們精神上的財富;只要我們有一雙手,有一顆回報別人的誠心,我們也是一個快樂的給予者;通過奮斗,我們就能改變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