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于其社會性,社會是一個有不同民族、不同觀念和不同利益的群體,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因此,人在社會上生存立足,要有所作為,首先就要學會協調人際關系,要對不同的人和事有著不同的協調能力,俗話說要左右逢緣。協調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但是每個人協調能力如何,與其童年的培養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老一輩革命家、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無論生活在什么環境中,也無論與什么人相處,他都會出色地協調好與周圍的關系,據說,就是受益于童年養母對他的培養和影響。他的養母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兄遞姐妹多,相互間經常有分歧和矛盾,養母經常出面調解。童年的周恩來跟隨母親耳聞目睹了一切,也 學會協調人事關系。
社會是一個具有各種復雜功能的整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大的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如紅樓夢中描述的大觀園。因此人無論是生活在家庭中或社會上,都應當具備與其他人同心合作的協調性。如果說兒童長大成人,離開父母家庭,順利地走向社會,首先需要的是獨立性的話,那么,在社會上要取得成功,精神愉快地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需要的則是協調性。由此可見,獨立性與協調性是十分重要的兩種能力,二者是不偏頗和缺少的,因此對兒童要注意獨立性地培養,更要注意協調性的培養。
一個人沒有獨立性不行,但是如果從兒童時期就過多的強調其獨立性,而不注意協調性,不注意與他人協調關系或者聽不進別人的正確意見,自以為是,與其他家庭成員不能協調共處,我行我素,那必然難以獲得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社會上,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協調性,聽不進周圍同志的意見,就不可能去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先進思想和經驗,也就難以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因此作為父母,從兒童時期就要使孩子學會社會和家庭中的禮儀做法。在和別人相處中,要隨時注意協調性,這對任何一個成功的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從表面上看,獨立性與協調性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實際上并不矛盾,二者是統一的,都是為了使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提高其全面素質。當然,二者也都有一個限度問題,強調獨立性是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促進智力發育;而強調協調性則是要培養良好的與他人相處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要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增長知識,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協調好關系,培養其在各種矛盾中尋求統一的能力,這其中既有方法、性格問題,也有智力問題。
關于培養的方法,一是從小要讓孩子多和同齡人在一起,接觸的面越大小越好,不能把孩子關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二是小朋友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無論是玩具和食品,都要互通有無;三是一旦發生矛盾,要選擇寬容和謙讓的態度,不要讓孩子記仇,要及時化解,不要相互的埋怨爭誰是誰非;四是不要怕孩子們在一起會發生矛盾,一旦發生盡量在大人的協助下自己解決,大人最好不要參與其中;五是在孩子面前大人要做表率,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這種行為反射的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比專門的教育作用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