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夏洛特 梅森是20世紀初英國著名教育家,“教育之家”創始人,被譽為“家庭教育之母”。她畢生探索一套適于兒童成長的、融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并寫成流傳于世的《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 她的核心觀點是,兒童是一個具備所有發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盡可能地把兒童置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觸之中;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人來教育,而不是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書呆子。她的這些理念與方法在西方國家廣受推崇,在英美等國還成立了專門的梅森教育培訓機構,為父母和孩子們提供指導和服務。
她的教育思想很豐富,而且是面向實際的,她發現了問題并提出了經得住檢驗、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她提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站”。教育應從家庭開始,習慣的養成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她告誡為人父母者,要經常檢討自己,以保證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欲在塑造孩子性格方面合法地運用。
小故事:培養隨手關門的習慣
“約翰尼,”媽媽用好聽、和善的語氣說:“我想讓你盡力記著,進出門時如果里面有人就要隨手關門。”“可是,媽媽,我忘了怎么辦?”“我會提醒你。”“如果我馬上要出去呢?”“還是要關門,等你出去時再打開,你記得住嗎?”“我試試吧,媽媽!”
有幾次,約翰尼記住了關門,但好多次,他像脫了箭的弦沖下樓去,忘記關門。媽媽沒有大聲喊他回來關門,因為她知道這種喊聲很容易惹惱孩子,于事無補。媽媽的做法是,來到門前,語調愉悅地喊:“約翰尼!”約翰尼已經忘記關門的事情,他不知媽媽叫他干嗎,便好奇地返回來,看見媽媽依然在忙碌著。媽媽抬起頭,看了一下門,說“我說過我會提醒你的。”約翰尼馬上意識到自己忘記關門,他一邊說“我忘記了”,一邊去關門。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媽媽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醒他。媽媽很小心,她從不讓關門這件事情成為她和孩子摩擦的理由,也沒有讓約翰尼漏關一次門。媽媽高興地看到約翰尼逐漸形成了進出關門的習慣。
面對成功的喜悅,媽媽開始憐憫起孩子來,她覺得對這么一個小孩子,自己是否太過認真了,她沒有想到,進出關門對約翰尼現在已經變得容易和自然了。媽媽放松了警惕。這天,約翰尼下樓到一半,忽然想起沒有關門。他猶豫了一下,想看看媽媽是否像往常一樣呼喊他?媽媽注意到孩子的疏忽,她也猶豫了一下,她想,孩子這一段時間做的夠好了,這次讓他去吧!約翰尼在半樓梯中沒有聽見媽媽的呼聲,他腦子里閃過“哦,沒有問題了!”就一溜煙跑掉了。
下一次,他又沒有關門,不過不是忘記。媽媽也喊了他,但是,約翰尼聽出媽媽的聲音蒼白無力,不堅定。他回答“我有急事!”媽媽也沒有說什么,讓他跑開了。他回來,同樣不關門。
就這樣,媽媽花了很長時間幫助約翰尼培養起來的關門習慣又丟失了。
夏洛特說:“形成一個新的習慣要花幾個星期的時間,保護新的習慣是個長久的工作,決不可著急。”如果“允許他有時違反一下新習慣,下次更正就行,殊不知,下次更正就是重新開始,重新克服面對的障礙。”
給中國家長的啟示
用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
我們的生活有90%是按習慣規律進行的。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一些有關習慣養成的心理歷史和生理歷史知識,以便知道這種習慣是如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做父母的不可以專制,不能漫不經心,不可以說教,而應是民主的、溫和的、公正的、寬大和善的,應給予孩子更多的表揚而不是批評。
我們只能用一個相反的好習慣來取代那個易于發怒的壞習慣。在改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父母也可能改正了自己的壞習慣!耐心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媽媽,自己也會過的輕松而簡單,而放任不管孩子養成的媽媽,自己也會在和孩子無窮的磨擦中過著疲憊的生活。
人格的培養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在實際生活中,教育孩子有兩件事必須要做。一是培養能力,二是性格的塑造。孩子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長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決于家長。
父母賦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教育是一種氛圍、一種訓練、一種生活。從主觀上講,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從客觀上講,教育要在孩子身上發生作用,就要靠訓練。如果我們可以引用第三個術語,那么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圍營造一種氛圍。
性格是一種成就,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的實際的成就。因此,指導和幫助性格的發展是教育的主要職責。對于社會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撫養和指導兒童,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因為更多的是家庭的影響決定著人們的性格和職業生涯。
讓孩子遠離抑郁的陰影
孩子也會多愁善感。一切心靈、身體、情緒的,以及除此之外的種種缺陷都是遺傳的產物,每一個父母,他們在生活中的獨特經歷都會通過某種不良的傾向傳遞給下一代。我們允許灰暗情緒的苗頭出現,但是永遠都不能允許這種情緒的習慣建立起來。一旦這種跡象出現,你就應該控制住局面,使孩子逃離她正要步入的陰翳,讓她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強迫她和你目光對視,讓她在你的目光中尋覓到愛意和愉悅。
實際上孩子都有責任感
一般說來,孩子本質上都是好的,都有履行自己義務的愿望。許多父母的失誤就是太相信自己的作用,而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實際上孩子都有責任感,都能夠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