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小朋友們都盼望能高高興興地歡度自己的節日。許多爸爸媽媽也在動腦筋想辦法,讓寶寶過一個幸福快樂的兒童節。其實,一年一度的兒童節,讓寶寶過得愉快、過得開心,對于父母來說并不難。但是要讓寶寶在整個幼兒期都能和諧快樂幸福地成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面有不少學問需要父母們學習、研究。
童心需用童心去呵護
幼兒是完整獨立的人,是正在發育初期的人。父母應該給予他們細心的關愛、深切的理解和尊重,為他們創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現如今年輕的父母都十分疼愛孩子,有的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可是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不少事例,又說明他們并不懂得什么是愛以及如何給予孩子真正的愛。
鏡頭一:秀芝很喜歡小白兔。碰巧她生的兒子屬兔,就取名叫兔兔。兔兔3歲前很乖巧,胖胖的圓臉一對大眼睛,說起話來奶聲奶氣的可人疼。秀芝總是給他穿白色的衣褲,打扮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就像養了一只小寵物。不過,一天天長大的兔兔可不甘心做媽媽的寵物,他總想溜到院子里去玩沙土,撿一些小石子、小樹葉當寶貝揣在兜里,還喜歡和鄰居的哥哥們玩打仗的游戲。經常是兔兔剛剛玩在興頭上,就被媽媽發現了一把薅回了家。結果是孩子哭,大人叫。一邊是要掙脫媽媽的束縛,一邊是非要拴住孩子的手腳。
鏡頭二:5歲的楠楠對各式各樣的小蟲子非常感興趣。他經常在院子的花壇邊尋找觀察的對象,有時還把七星瓢蟲裝進小瓶子里觀賞。然而,楠楠偏偏有個愛干凈得近乎潔癖的媽媽,她看不得楠楠兩只小手沾滿灰土,更不愿意楠楠把亂七八糟的蟲子拿回家。有一次,楠楠發現一條被螞蟻咬傷的菜青蟲,立即用手捧著回家,要悄悄把它養大,親眼看它是如何變成蝴蝶的。媽媽碰見了大發脾氣:“這么臟的東西不準往家拿。”逼著楠楠扔掉蟲子,否則不許進家門。楠楠傷心得直掉眼淚。
為什么會出現上面這些現象呢?歸根結底是父母做事考慮問題只站在成人的立場,沒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幼兒是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而不是大樹上的枝葉。他們不是大人身上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快樂和煩惱,有自己的興趣和追求。他們用兒童特有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并用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體驗社會,認識自然和世界。同時,相對于大樹,幼兒這棵小樹又是嬌嫩的、柔弱的,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父母更應該細心地體察他們的興趣和需求,時刻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重視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盡量讓他們每天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愉快和滿足,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去體驗、表達、探索生活的方方面面。
快樂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的童年是人生的財富。童年時種下快樂的種子,能使人回味無窮,以致影響終生。所以家庭的早期教育應該以兒童的幸福作為出發點,父母應該明白一切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和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都是與兒童一生的幸福和快樂密切相連的。而那些在成年人眼里看似有益,卻違背了兒童成長內在規律的活動,對兒童并無幸福可言。父母應盡可能地減少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諧因素,不硬性將成人的喜好和需要強加到兒童頭上。兒童喜歡和感興趣的是鮮活有趣直觀的東西,他們會根據個人愛好去選擇。如果父母強迫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給他安排超量的任務,即使是再好的教育方案也會令他很快失去興趣,無法得到愉悅和快樂的感覺。
雨田夫婦是一對音樂發燒友,可惜小時候雙方家境都不好,沒能得到系統的熏陶和培養。所以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寶貝女兒身上,又買鋼琴又請家教,為的是圓自己的音樂夢。偏偏女兒好動,4歲了還坐不住,就好像琴凳上長了釘子,她總找碴溜下來,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就是不愿意彈琴。她的興趣在玩球、蹦跳上,只要一拍起球來或是在沙發床上彈跳,她的精神頭可大了,玩得滿頭大汗也不停歇。雨田夫婦倆為哄女兒練琴經常軟硬兼施,甚至動拳頭嚇唬也無濟于事。女兒只要一聽說要彈琴,就噘起小嘴不高興。
張女士看到鄰居的小孩、親戚朋友的孩子都在學英語,覺得學語言肯定是越早越好,什么都要“從娃娃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嘛”。于是,她給兒子報了幼兒英語班,每星期3個晚上加上周六半天,風雨無阻地帶孩子去學英語,回家還要督著兒子背單詞。兒子總求著她說:“媽媽讓我多玩一會吧。”她板起臉回答:“不行。”為這,娘倆兒沒少鬧矛盾,可看到自家寶寶能用英語奶聲奶氣地說出一些動物和水果的單詞,張女士還是備感自豪。她說:“其實我也是跟別人學的,現在就一個孩子,你能不給他投資嗎?再說英語本身很重要,學一點總比不學強。”
浩浩出生前,父母偶爾看見了一套有關孩子的教育方案,很感興趣,拿來邊學邊用。在他們的超前教育下,浩浩3歲多就會背30多首古詩,認得1000多漢字、還會算20以內的加法。周圍的人都說他是個神童。可是浩浩上小學以后,學習一直很不理想。他上課好動、不專心聽講,經常完不成作業,或者草草應付,寫的字連他自己都看不懂。直到這時浩浩的父母才后悔莫及:“過去確實不懂得小孩,認為孩子是必須聽大人的,忽視了孩子內心世界的感受。”
父母要真正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的確很不容易。注重早期教育、開發幼兒智力固然重要,但關注幼兒的精神世界,給其創造和諧快樂的生存環境更是重中之重。而像雨田夫婦、張女士和浩浩父母那樣主觀地要求孩子學這學那的做法,恰恰是違背了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當他們的寶寶覺得活著不快樂、沒有樂趣時,又何談幸福的童年、幸福的人生呢。
事實告訴我們:早期教育不僅是早期智力開發。早期教育的重點應該是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自理、衛生、道德、閱讀、記憶、觀察、思考等習慣,為日后的學習做準備的活動。早期教育本身應是促進幼兒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這包括家庭環境的和諧、親子關系的和諧、教育內容的和諧,等等。因此,早期教育千萬不能單打一,忽視了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東西。
蘇格拉底說:“一切別的事物都系于靈魂,而靈魂本身的東西,如果它們要成為美,就都系于智慧;所以推論下來,智慧就是使人有益的東西。而美德,我們說,也是有益的。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結論:美德是智慧。”那么,父母只把眼光盯在為孩子灌輸知識技能上,不如教給他做人的美德,這好比送他一把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以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等為美德的孩子,他的生活能不和諧快樂嗎?
和諧快樂的金鑰匙
當今家庭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是摒棄功利思想,關注兒童一生的幸福。父母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在育兒活動中從兒童的思維,兒童的意識出發,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去設計各項富有童心的內容,讓幼兒在愉悅快樂的感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懂得做人的真諦。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兒童的快樂,盡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誤區一:有了技能就是快樂。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有高人一籌的技能,就會快樂幸福。因此他們不惜錢財千方百計送寶寶上各種培訓班,培養孩子彈鋼琴、畫畫、跳舞、下棋、說英語的技能。并常常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展示,以為孩子會以此而樂,其實這不過是滿足他們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大多數的孩子被這樣的學習訓練搞得疲憊不堪,根本樂不起來。
誤區二:放任不管,盡情玩樂就是快樂。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讓他自由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還能不快樂嗎?于是他們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玩任其鬧,直到孩子身上出現了任性、霸道、毫無時間觀念等毛病。他們不懂得幼兒的快樂應該建立在發展思維、學習做人的品德和能力、掌握各種交流工具的基礎上,不懂得身心和諧發展才能讓童年的快樂轉變為一生的幸福。
誤區三: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快樂。也有的家長子自認為很時尚,給孩子的吃穿追求高檔,舍得投資帶孩子逛公園、旅游。他們以自己的喜好為孩子安排吃穿玩,從不考慮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逛公園走馬觀花,孩子跟在大人后面累得要死,完全享受不到玩的樂趣。孩子的吃穿玩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幼兒失去了幻想、追尋、探索的空間,沒有了經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又哪來的快樂?
有精神衛生專家提出,滿足心理需求,減少情緒的困擾,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步驟。主要包括:1.在嬰幼兒期給予兒童充分的母愛和關懷,為孩子提供友愛、溫暖、鼓勵、和諧的養育氛圍;2.進行必要的社會行為訓練,發展兒童的探索精神和活動能力;3.為兒童提供科學的家庭教育和訓練,培養積極、樂觀、幽默和愛的情感;4.培養兒童與人交往、溝通、互助友愛的能力,培養兒童應對挫折的良好心態。
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許多成年人最珍貴的記憶。年輕的父母們,當你的寶寶把桌上盒子一遍遍扔到地下,當你的寶寶趴在地上看小螞蟻兒弄臟了衣褲,當你的寶寶站在動物園的猴山上久久不愿離去……所有這時,請你不要著急,靜下心來以一顆童心去體察、去詢問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或許你會發現許多童真童趣和美好的事物,孩子的快樂可能就在我們的不經意中。兒童的興趣可以改變,兒童的注意了可以轉移,但童心如果泯滅了很難再生。給孩子一把和諧快樂的金鑰匙吧,讓他積極主動地去追求幸福,千萬不要用成人的視界捆住兒童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