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物行為的判定
要應對寶寶的戀物問題,首要的是判定寶寶行為到底是不是“戀物癖”。
如果寶寶的行為只是他的一種基本需求,那么爸爸媽媽就不必太緊張;不然有可能由于成人的夸張反應,反而強化孩子的行為。只有確定了行為的性質,才能“對癥下藥”。
戀物癖的臨床定義:戀物癖是指以某些非聲明物體作為性喚起及性滿足的刺激物,且將起作為獲得快感的手段。
根據這個定義,寶寶的戀物行為都稱不上是“戀物癖”,因而爸爸媽媽不必太過擔心。
縱觀寶寶的戀物行為,多半具有以下原因:
僅僅是獲得舒適的觸感
如果天生就喜歡柔軟的、舒適的物品,因而常常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對柔軟的物品具有好感,從而表現出“戀物”的行為。其實這種行為不僅不是“戀物癖”,甚至連戀物都稱不上,只是一種本能表現。很多媽媽很放松地坐在沙發上時,也會很順手地把靠墊抱在胸前。露露的行為,也是如此。
獲得安全感
也有很多寶寶,因為沒有受到必要的關注和關心,他們缺乏安全感,所以喜歡一些特殊的事物,如娃娃、毯子等,幻想它們是大熊,是保護自己的。因而和這些物品形影不離。這種行為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求。
依戀對象的暫時替代
有寶寶會在媽媽離開時,用一些媽媽的物品來替代媽媽,從而獲得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如上文中提到的陸陸,他剛開始獨自睡覺時,非常不習慣,所以拿了媽媽的睡衣作為慰籍物。這種替代性行為是暫時的,當孩子習慣新的生活模式后,戀物現象就自然而然消退了。
處于秩序敏感期
也有寶寶戀物行為的原因比較特殊,因為這些寶寶比較習慣于某種生活模式。這種情況在2~4歲的寶寶中比較多見,因為這個階段是寶寶秩序感發展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寶寶會在事件的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歸屬等問題上表現出不容變更的心理和行為。但是當寶寶主動想適應新的生活模式時,一切問題又都迎刃而解了。妞妞就是這樣。
對成人的反抗
比較特殊的情況是,寶寶本身沒有什么戀物行為,完全是與成人的反抗。因為成人反對戀物,所以他偏要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