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動都要受一定社會規范的制約,在長期的、反復的實踐規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個性的品德特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道德教育規律,我發現幼兒品德教育的起步在于常規教育。從幼兒個體的發展需要來看,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節奏,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受到全面、合理的教育;從班集體方面來看,幼兒生活在一個由幾十個小朋友組成的集體之中,他們必須按一定的規則活動。如果每個幼兒各行其事,不僅教師無法按計劃實施教育活動,就連幼兒之間的日常生活也無法協調。特別是小班幼兒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跨進集體的行列,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集體常規,保證我們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什么是常規教育
我們都知道常規教育就是幫助幼兒學會遵守集體生活規則,逐漸地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也就是從服從別人管理發展到自我管理。常規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束縛幼兒和教師的行為,而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動中和諧協調、營造安寧、有序、溫馨的生活氛圍。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得知:3~4歲的幼兒正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原因一:幼兒進入小班改變了生活環境,在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規則、培養習慣相對容易;原因二:3~4歲的幼兒無論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處于個體發展的低級階段,在品德教育上屬于他律時期;原因三:良好常規的養成,將會為中、大班的品德教育奠定基礎,因此便形成了教育的有利條件。
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途徑
常規教育喚醒道德意識 圖
條件雖然形成了,可是要采取怎樣的方法與途徑才能很好地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呢?通過實踐我發現,良好的教育途徑在幼兒道德的養成教育中起著一種媒介與催化的作用。因此,我們采用了“寓教于樂”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將道德教育的養成教育與幼兒的常規密切結合起來,是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征、認知特點以及道德養成規律,培養幼兒初步品德意識的最佳途徑。在良好常規的養成中促進道德意識的建立。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如果在兒童期的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兒童養成不良意識和衛生習慣,那就會給以后的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的第九條也談到: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我們尤其需要找準幼兒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徑,將幼兒常規培養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并且,在常規教育中,我采用“寓教于樂”的生活滲透法,在能力培養上放手,在意識培養上把準方向,愛嚴結合,剛柔相濟:
* 利用文藝作品進行形象的教育
社會學理論認為,幼兒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幼兒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電視劇中的主人翁。因為直觀生動的形象容易為幼兒所接受。模仿是幼兒學習的手段,幼兒通過模仿好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道德認知。因此我利用故事、情境表演、木偶、動畫片等文藝作品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喚起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幫助他們記住常規的要求。在教育幼兒愛護圖書時,通過故事《圖書找媽媽》,讓幼兒知道被撕壞了的圖書因為找不到媽媽而傷心流淚。通過故事情節感染幼兒,使幼兒懂得了要愛護圖書,不亂扔圖書。針對班上幼兒喜歡玩玩具卻沒有收拾的習慣,我便利用幼兒喜愛的木偶表演《玩具找家》,通過擬人化的講述,用誘導的語言觸發幼兒的同情心,使幼兒對自己平時的行為產生內疚感,幫助他們在以后的活動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為,逐漸養成愛護玩具的習慣。在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時,我采用了示范、模仿的方法。利用“大帶小”的契機,請大班的哥哥姐姐為他們表演早晨入園和離園時的禮貌習慣。小朋友在看完表演后都很想學一學,做一做。利用幼兒這一學習動機,使幼兒通過看一看,學一學,都知道見到老師后要有禮貌的鞠躬,并通過晨間活動對幼兒進行反復的練習,逐漸使幼兒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孩子們很容易通過故事中、動畫片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準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如:班上的幼兒喜歡看動畫片《數碼寶貝》,他們很喜歡“數碼寶貝”的機智、勇敢、樂于助人。于是我便鼓勵小朋友要像“數碼寶貝”一樣愿意幫助別人,聽老師的話,做老師的“乖寶貝”。利用文藝作品對幼兒進行形象的教育,使孩子們通過讀、聽、看建立了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同時引導幼兒從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