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怕生嗎?
很多家長都喜歡向親朋好友獻寶,
可心愛的小寶貝卻不領情,
總是淚眼汪汪以對,怎么會這樣呢?
孩子怕生到底是不是好事?吳佑佑醫師表示,其實孩子怕生并不是壞事,反而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最佳良方。但是究竟孩子怕生的原因何在?
原因1 陌生人焦慮
教育學者史路夫(Sroufe)在嬰兒情緒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一詞,也就是嬰兒對陌生人的一種小心注意。通常3~4歲后就會減少,不過,這也會因人而異,有些成人還是會持續一直存在這種反應。
8個月大后就會認人
根據史路夫的研究指出,嬰兒很少在6個月之前對陌生人害怕;有些嬰兒甚至會以微笑面對陌生人,并愿意接近對方,只要有人在旁邊,他就會發出聲音,表現出快樂的感受。
到了8~9個月大時,情況則出現變化。當不認識的人突然接近他、或在他尚未習慣此陌生人之前便碰觸他或抱起他時,那么嬰兒多半會停幾秒鐘后即哇哇大哭。
對熟客人較友善
影響嬰兒對陌生人反應因素之一,是視主要照顧者對新加入者(陌生人)作何種反應而定。比如讓一名陌生人接近一位有10個月大孩子的家長,而家長以肯定或中性的口氣和孩子談到此陌生人,嬰兒也會對此陌生人較友善,而且較可能靠近他。
原因2 退避性氣質
孩子的先天氣質共分為9種,分別是活動性、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性、反應平緩性、情緒本質性、注意力分散性、堅持性等。趨避性是表示當孩子第一次遇到新的刺激時,他所表現的態度是接受還是退縮。
如果孩子對陌生人的態度是傾向于接受,則表示他的先天氣質是屬于趨進性;但若是他傾向于退縮或拒絕,則代表他的先天氣質是退避性。
互動不良造成焦慮
當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是退避性時,身為家長的你可就要多多留意了。通常這種個性的孩子,一開始會讓家長覺得十分放心,主要是因為他很文靜、乖巧、不惹麻煩。但是長久如此,家長就會容易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造成他封閉和內向的性格。當親子關系長期處于互動不良的情形之下,也會使孩子發生焦慮、畏懼、退縮等心理問題,或者會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受到阻礙。
應對方法
1.家長協助矯正 先天氣質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需要家長的力量來協助,但如果孩子只是到了新環境才出現短暫的怕生心態,是不需要擔心的。
2.平常多觀察 退避性氣質的孩子長時間無法適應新的改變或刺激,所以家長最好平時要多多觀察孩子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