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輕的父母,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年幼寶寶大發雷霆,甚至歇斯底里般的狀態,面對那樣的情形,我們內心的怒火似乎也在醞釀、升級、蔓延……直到不可遏制!沖動之下,我們會做些什么呢?有打的,有罵的,有躲的,有遷怒他人的……與此同時,所伴隨的情緒大致如下:
一、 煩躁惱火
忙了一天回到家的父母們,大都希望夜晚能安安靜靜地讀報紙、看電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或是搞些輕松的親子游戲,然而寶寶并不能時刻配合我們的心愿。他們會因為自己的身心狀況不佳哭鬧起來,甚至大發脾氣。當家長滿耳充斥著尖叫、哭鬧聲,心情自然煩躁起來。雖然這樣的情緒是人之常情,但對教育孩子卻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我們或許可以做這樣的嘗試,來緩解自身的情緒:
1、干一件自己特別享受的事情。事情并不需要怎么特別,哪怕只是洗個熱水澡、做個面膜、把音響調大聲,聽首自己愛聽的曲子、沏壺香茶,只要有利于舒緩自己情緒的都行,總之把自己和寶寶尖叫哭鬧的情境暫時隔離,等擺平了自己心頭的波瀾,再面對繼續哭鬧的孩子時,我們的內心便不再那么容易“起毛”;
2、回想寶寶可愛的神情、童趣的言語。每一個孩子都有可愛的一面,如果能夠成功調用大腦中儲存的這部分資源,就會在心中涌起無限愛憐的感覺,有助于沖淡煩躁和惱火的情緒;
3、認知調整。孩子的尖叫和哭鬧并不總是無理的,有時代表某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涵義,如果我們能夠猜中,寶貝的哭聲就會低一些,猜錯了,寶貝的哭聲就高亢些。有時脾氣大作也是孩子自己試圖調節情緒的方法之一,他不會象大人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宣泄和轉移,所以這也是我們可以借題發揮的機會,教會他更多宣泄的方式。當我們的頭腦在做類似上述的認知調整工作時,煩躁惱火的情緒便在不知不覺中遁形了。
二、 無助自責
這種情緒在年輕的媽媽身上時有發生。她們面對大發脾氣的寶寶,感覺到無奈、無
助,不知道怎樣做才合適,下意識地想法是“我是個不合格的媽媽”、“我不稱職”,在
認知層面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調節:
沒有誰天生會做媽媽,要勝任就得學習,眼前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絕不能錯失,我 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經過一番自我激勵,重新上崗后的媽媽就會變消極為積極。
三、 羞愧憤怒
如果是家庭聚會或有客來訪的情況下,寶寶也毫無顧忌地鬧將起來,會令不少家長
猝不及防,有失顏面。即便平時這些家長對待孩子頗有耐心,但在“外人”面前,他們
依然會希望盡快“鎮壓”孩子的哭鬧,保存自己的顏面。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沖動之前,對自己喊“停”,這么多雙眼睛關注著這一幕,意味
著有很多能量在這個場運轉,或許這是個塑造孩子行為的好機會,如果借著這股能量把
孩子往好處去推,也許比平時私下里教育孩子效果還好。比如,一個挑食的孩子,因為
飯桌上沒有合意的菜而大發脾氣,我們可以說,寶寶,這個小菜心覺得好難為情,現在
這么多人都知道寶寶不喜歡吃它,它傷心地哭起來……寶寶很可能被這個“童話”吸引,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帶孩子做過飛機的家長都知道,空乘小姐會提醒說“如果發生緊急事件,請家長先
把自己的氧氣面罩戴好,再幫孩子戴上”,是啊,如果我們作為家長都無法處理、合理
轉化我們的負面情緒,又如何幫助寶寶接納和改善自己的情緒呢?所以當寶寶發火時,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應對自己的內在情緒,然后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我們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