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什么顏色?我們問的不是他穿的衣服,而是他的內心色彩,現代的孩子憂郁指數越來越高,讓人擔憂!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是藍色的(blue),那么從小開始,請給他一個彩色、快樂的童年。
對于教育議題相當關心的國立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表示,幼兒時期,孩子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的奠定非常重要,一個快樂、開朗的孩子,未來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慢慢長大,如同走在一條鋪直線的鐵軌上;相對的,一個從小就學習各種負面經驗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模式及環境,長大之后就可能會有憂郁、暴力、不負責任等等行為出現,走向扭曲的人生道路。
洪蘭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從小教育子女的技巧,希望父母親們能從中找到育兒的方向。想要讓孩子遠離憂郁,擁有快樂的童年,那幺請跟著我們一起審視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對了?
來看看我家調教出來的聰明寶貝》》》
◆方法1:不要讓電視教壞小孩很多父母把電視當成保母,只要孩子看電視可以不吵鬧,就放任他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因此,孩子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暴力、色情、惡作劇、自殺等訊息,猶如一塊吸水海綿的孩子,就會吸收超乎大人想象的錯誤經驗。
電視與我們的生活早已是密不可分,在我們享受電視所帶給我們的快樂的同時,您是否知道它對您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39專題:關注寶寶的美麗“新視界”
◆方法2:從小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大一點再教不遲,于是孩子東西亂放、沒大沒小、不知保持清潔習慣等等;或是父母什幺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凡事依賴父母。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開始教育,當父母看見不對的事情就要立即指正,孩子就會馬上學到對的經驗,例如物歸原位、說話禮儀、保持衛生習慣等。洪蘭教授強調,白天如果孩子交由保母或傭人照顧,到了晚上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可以24小時都把孩子交給別人,因為保母或傭人是負責照顧孩子,而不是教育你的孩子。
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 任性的形成原因與對策
◆方法3:欣賞孩子的長處,不要挑缺點。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人際關系,父母不要人云亦云,看見別的孩子什么比較好,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此外,不要老是挑剔孩子的毛病,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處處找麻煩。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父母應該給予當下的肯定,平時不需要虛情假意的過度贊美。如果看見孩子已經用心學習,父母不要特別挑缺點,眼睛應該看見孩子擁有的80分,而不是去挑剔為什么少了20分。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應該讓孩子朝著興趣及長項去發展,未來才能成為有自信心且快樂的人。
新生代的育兒教育,必須幫助孩子找出個人的特質,以增加孩子的自信,才能夠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專長……
◆方法4:三歲不是定終身,教育是一輩子。當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說“三歲定終身”,于是便買來各式昂貴玩具、書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甚至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學美語、參加智能啟發課程等等;或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說話比較早,就嚇得拚命教孩子說話,深怕孩子趕不上別人。洪蘭教授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如果父母以為“三歲就定終身”,難道認為過了三歲就不需要再教育孩子嗎?其實所謂“三歲定終身”,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三歲前的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只要父母能夠陪在身邊,勝過各種昂貴的教材。洪蘭教授建議只要抱著孩子一起閱讀繒本,讓他建立喜愛閱讀的習慣,未來將會受用無窮。
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經典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貫穿一生的經典教育》》》
◆方法5:完美主義讓孩子更憂郁。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他只是不用心,我應該督促他做得更好;或是認為家庭經濟許可,就應該讓他學音樂、學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未來過得更好。為了追求完美,父母與孩子不停地承受學習的壓力。此外,有些時候也可能孩子本身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就嚴格自我要求,競爭心強,無法接受失敗。
請父母改掉完美主義的迷思,如果孩子不快樂,必須朝著父母的目標前進,而不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多的優秀換來都是痛苦的生活。父母可以給孩子接觸音樂、舞蹈、美術的環境,但應注重學習的過程是否快樂,而不是在意孩子最后有沒有達到100分、會不會成為音樂家。
天下父母有哪個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對孩于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育目去做,特別是教育孩子時不能有虛榮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趕時髦,更不能給孩于制造框框,讓孩子按照定格好的“模式”去發展…… 讓孩子做個普通人
結語
“一對父母細心栽培孩子成了優秀的人才,可是最后這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卻選擇了自殺,孕育多年的生命從此消失,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傷痛,什幺都沒有了!”這是洪蘭教授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她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經常停下腳步想一想,這樣孩子是快樂的嗎?我要求的會不會太多?我自己做得到嗎?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怎么收獲就要怎么栽。從嬰幼兒階段就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接觸及良好的溝通習慣,這就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情緒營養素,擁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人格發育才會健全,未來才可以拿出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層層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