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博士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論”,在我國心理學界、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加德納博士首次把身體運動作為一種人類必不可少的“智能”來對待,更是使學術界關注。在此之前,一般人們認為這是屬于“體能”的范圍。
我認為,這種理念正反映出加德納的獨到之處,大腦是神經系統的“司令部”,大腦的健康發展,無疑是兒童智能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而運動,則可增加大腦皮層的厚度,促使大腦釋放出一種叫做腦啡呔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夠減輕神經的緊張度,提高學習和記憶力。而且,兒童運動時,左右兩側肢體協調動作,又促進了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協調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大腦的智能潛力。還有,由于心臟機能的提高,能供給大腦充足的氧和糖,保證了腦的發育。
我可以很負責地說出這么一句話:“沒有一個智商高的孩子是呆頭呆腦的”,他一定伴隨了協調的動作、敏捷的身體。因此,早期教育應把對寶寶的身體運動的鍛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遺憾的是,根據最近對中、美兩國兒童在身體運動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家庭對寶寶身體運動的關注程度遠遠低于美國家庭。另一項指標也同樣反映出類似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兒童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和歐洲的兒童相比,少了30%的機會。
因此,我在這里呼吁: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身體,讓他們“動”起來。在早期教育中,這類活動叫做健康活動,也就是體育性游戲。為什么要強調用“游戲”來代替體育鍛煉呢?原因很簡單,寶寶既沒有增強體質的意識,更沒有為祖國而鍛煉的目的,而且體育鍛煉的形式根本不能激起寶寶的興趣,尤其是女孩。于是,唯一的途徑就要在“好玩”的前提下,將鍛煉的目的寓于各種游戲之中。
比如說“老鷹抓小雞”、“官兵捉強盜”這些長盛不衰的傳統游戲,實質上就是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在快樂之中,使他們靈巧、協調,鍛煉他們跑、跳、拉伸的動作技巧。再比如帶孩子到公園去,到旅游景點中,和他們玩登山比賽,鉆山洞等,孩子們樂此不疲,留戀往返。在大海中嬉戲,在河灘上奔跑,都能有效地發揮他們的身體運動智能。
下面介紹5種我小時侯玩過的發展身體運動智能的小游戲:
1、踢毽子
取一根細長繩子,一端穿上幾粒大紐扣,另一端讓孩子手捏著,垂著繩用一只腳去踢毽子,毽子便蕩來蕩去。待孩子熟練后,可改為左右腳交替踢,即花式踢。
2、拉大鋸
這是一種傳統游戲,可以是兩個孩子對坐,兩腿伸直、腳掌相抵、手指互勾,或者大人與孩子對坐,將孩子兩腳夾在大人的小腿間,手互拉,然后甲俯乙仰。俯仰盡可能低,仰臥起來時,腳不能離地面。這樣,一俯一仰,猶如船工用力劃船,一來一往即為兩人對拉大鋸。
我記得小時侯,一邊拉,還一邊唱一首歌:
拉大鋸,扯大鋸,
鋸木頭,蓋房子。
姥姥家,唱大戲,
接姑娘,請女婿,
小外甥,你也去。
3、跳房子
在地上用粉筆畫成8格,或畫成由8個不同形狀拼起來的圖案(圓形、梯形等),每格分別寫上1、2、3、4、5、6、7、8,玩的時候,用一串舊紐扣當踢毽,先用一只腳把踢毽從第1格踢到第2格,再依次往下踢到第8格為止。踢毽時出界或是錯號,就要回到原處,比誰先全踢到終點為勝。
4、鉆涵跳橋
父親手、膝著地,屈體呈橋狀,母親平坐,前屈體,手臂前伸使手指尖觸腳尖,呈涵洞狀。寶寶從父親的“橋”下鉆爬過后,經過母親的“涵洞”,再攀上父親的“橋”拱(即背)跳躍而下,反復多次。
5、跳繩
用短繩一根,可教寶寶單腳或雙腳跳,順跳或反跳,還有花色跳等。又可用長繩一根,父母幫助甩動,讓寶寶在繩中間跳,亦可用單腳、雙腳或花色腳等。
這些傳統的兒童小游戲,無需爸媽花錢購買高檔電動玩具,不僅孩子們喜歡,而且可以促進親子關系融洽。我想,即使過了一千年,這些有益的游戲都不會過時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