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帶5歲的兒子到朋友家玩,可每次回家前他都跟朋友的孩子“依依不舍”,又哭又鬧地不肯離開,弄得我十分尷尬。針對兒子的這種表現,我思考良久,想出了一條“妙計”。在一次要離開朋友家前的5分鐘,我小聲對正在和哥哥玩玩具的兒子說:“再玩5分鐘我們就該回家了。你已經長大了,是個通情達理的好孩子,如果你能有禮貌地跟阿姨說再見,她一定會夸獎你,會歡迎你再來的!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好嗎?”聽了我的悄悄話,兒子抬頭正望見我期待、信任的眼神,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好!”
我心中竊喜,“妙計”果然成功!我及時地事先提醒,抑制了兒子可能產生的沖動情緒。5分鐘后,在我的提醒下,兒子果然很有禮貌地說:“阿姨,我要回家了,再見!”“你真懂事,歡迎再來玩!”朋友高興地說。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禮貌,守規矩,并能得到別人的稱贊。但往往很多事情常常把父母弄得很尷尬。比如在飯桌上,孩子突然伸手端過對面那盤愛吃的菜,旁若無人地大吃起來;當父母與客人談話時,孩子不斷地插嘴,一會兒要這一會兒要那;當去別人家做客即將離開時,孩子卻怎么也不走,甚至大哭大鬧……
其實,幼兒在公共場合做出有失禮儀的事情是很常見的。此時,家長若當眾批評、打罵孩子,勢必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激化矛盾。因此,家長除了平時要注意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外,還要懂得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性,情緒又極易沖動,所以家長要估計到孩子的情緒會在什么情況下沖動,提前給個“美麗的提醒”,給孩子暗示,既能保護他的自尊,讓他感覺到自己被人重視;又能使他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積極反應,糾正自己的行為。(山東省泰安盲校 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