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時候極少得到母親的擁抱、親昵,長大后我就會形成一種潛在而又深刻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如果這感覺過于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心理關鍵詞:皮膚饑餓
行為描述
這段時間,因為一個很重要的項目需要處理,媽咪忙得昏天黑地,難得有和乖乖女皎皎親昵的時間。偶爾有點時間陪伴皎皎,她就總要媽咪抱著,一刻也不能離開。即便媽咪陪在旁邊跟她玩耍,她也不停地哼哼唧唧,直到媽咪再度將她抱在懷里,她才停止哭鬧。更令媽咪擔心的是,本來胃口很好的皎皎最近突然食欲下降,帶她去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么毛病。媽咪因此更加憂心忡忡:才5個月的孩子什么也不會說,沒法描述自己的感覺,她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
心理分析
1.親子肌膚相親是人類原始本能的需求
人類和其他恒溫動物一樣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殊需求,即和親近的人互相接觸和蹭磨的需求,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膚饑餓”。當嬰兒呱呱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媽咪的擁抱,享受與媽咪之間的肌膚相親的感覺,這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嬰兒需要在媽咪的擁抱中吮奶,在媽咪的擁抱中入睡,在媽咪的擁抱中健康成長。而媽咪也渴望去擁抱自己的孩子,體味做母親的甜蜜感覺。
2.親子肌膚相親是心智發展的需求
國內外許多人類行為學家研究證明,一個從小在媽咪擁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性格和智力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正如心理學家米拉爾德指出的那樣,親子間的肌膚接觸可使孩子更加充滿活力,幫助協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作用,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還可減少或消除孩子的緊張感、疲勞感和疼痛感。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能充分地享受與母親之間肌膚相親的感覺,他就不會在心理上形成“皮膚饑餓”,他就會對自己所獲得的愛感到滿足,并促進他日后情緒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關愛別人的能力得到正常地發展。
相反,那些缺少親子之間肌膚相親體驗的孩子則容易性格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經常“皮膚饑餓”的孩子還會食欲降低,智力下降,以孤獨、膽小等行為方式表現出來。也有的孩子表現為很頑固的戀物癖,比如每晚都要摟抱著或吸吮著帶毛的玩具或毛巾被等才能入睡。那些小時候極少得到母親的擁抱、親昵的孩子長大后會形成一種潛在而又深刻地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如果這種感覺過于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3.親子肌膚相親是寶貝精神撫慰的需求
孩子與母親的身體接觸對消除他的不安和形成情緒穩定的性格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嬰兒和母親(或者照看者)之間親密、持久的依戀關系,是兒童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精神上的一種需要。肌膚接觸一直是人類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人類的歡欣、快樂、悲傷、憐憫、情愛、關懷、幫助等等多種復雜的情感都可以通過皮膚間的相互觸碰、愛撫來傳遞。對孩子來說,這種來自精神的慰籍的渴望尤其強烈。親子間的這種肌膚相親無異于給了孩子一種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給予他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慰籍,幫助他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策略
1.盡可能堅持母乳喂養
母親在給孩子哺乳時,親子之間那種肌膚相親的感覺能帶給寶貝十足的安全感,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媽咪對寶貝的那種親情與疼愛的情緒,更好地促進親子關系,并帶給寶貝足夠的安全感。
2.盡可能多擁抱親吻寶貝
對于較小的嬰幼兒,父母要經常去摟抱他們,親吻他們,并且定時對他們的背部、頸部、腹部及四肢進行撫摸,將寶貝抱在懷里時,經常捏捏他們的小手、小腳,親親寶貝的小額頭、小臉蛋、小屁股等。如果能學著每天給寶貝做做撫觸,就能更好地滿足寶貝“饑餓”的皮膚的需要,讓他更多地享受到肌膚相親的感覺。
3. 注重和寶貝交流的細節
消除寶貝的“皮膚饑餓”并非依賴大量的肌膚接觸讓寶貝感受母體的溫暖和柔軟就可以萬事大吉,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肌膚接觸讓寶貝感受到母親發自內心的疼愛之情。即便寶貝很小,他也能體驗到媽咪的情緒變化,并懂得通過親子交流的一些細節來感受媽咪的疼愛之情。因此,無論是擁抱、親吻寶貝還是給他做撫觸,父母都要注意與寶貝交流時的眼神、表情,用發自內心的溫柔的語氣和寶貝交流,甚至要注意將寶貝摟抱在懷里輕輕搖晃他時的韻律感等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