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對我說了一件讓她非常煩心的事:“我特別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出息,孩子三歲多后就一直留心看他喜歡什么,恰好有段時間她似乎對鋼琴很感興趣,我就決定出資買一架鋼琴,還專門給她請了一個老師,可沒新鮮多長時間,她就不愿學了,彈琴時總是不用心,有時我說她說得嚴厲點兒,她就拼命地哭,弄得我不知道怎么辦好,我這錢算是白花了,人家和她一起學琴的孩子現在彈得可好了。這孩子要是以后學什么東西都像這樣的可麻煩了。”
常聽到家長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感嘆自己的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別的孩子,有的家長則對孩子的目標確定很具體,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做個音樂家”或者“我的孩子長大后要當個科學家。”家長們還往往把自己的希望落到實際行動上,為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在家里輔導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在孩子出現厭學的表現時還對孩子嚴加訓斥,弄得孩子很不開心,更不愛學了。
事實上,孩子從一生下來起,就有著各自不同的興趣和氣質,這些都是孩子與眾不同的個性,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變化,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廣泛,而且不斷產生變化,可以說,興趣是指一個人在未來某方面有所成就的“先兆”。如果教育者按照成人的希望而不是從孩子的現狀出發對孩子實施教育,很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而且還容易抹煞孩子的個性。即使同樣是畫畫很好的孩子,也有各自不同的偏好,有的孩子喜歡畫動物,有的孩子喜歡畫靜物,如果強行讓孩子畫他不感興趣的畫,孩子的能力就得不到發展,還可能使孩子產生厭學的感覺。因此,我們要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注意因材施教。
孩子的特征對其今后的發展成才也有著密切關系。科研工作者發現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自信、堅持性、自制力、勤奮、熱情、樂觀、幽默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妨礙兒童創造力發展的人格因素有膽怯、自卑、消極、懶惰、從眾、狹隘、驕傲和刻板等。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修道院里度過的。有一天,牧師講完問:“上帝六天時間創造世界萬物”后,大多數小孩都伸直小手爭先恐后地喊:“明白了!”可是伽利略想:我怎么就和其他同學想得不一樣呢?我怎么總有疑問呢?比如,上帝從哪里取的材料呢?有誰看見了嗎?我可不能不懂去裝懂!從此,伽利略對天地間的事情發生了強烈的興趣。為了弄清楚天上的日月星辰、銀河云霧等自然現象,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制成了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遠鏡,終天親眼看到了天體部分真實的現象,為人類的天文學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我有一次在幼兒園觀察孩子畫畫時,恰好家長來接孩子,孩子們舉著自己剛完成的畫向各自的家長展示,一個五歲多的男孩也讓他的奶奶看他的畫,他奶奶瞟了一眼就大聲說:“我看數你畫得最次!”孩子立刻顯得有些退縮,臉上的笑容有些凝固,我連忙走上前去說:“哎呀,我看看你的畫——你畫的是房子,你居然還給房子畫了個煙囪,而且煙囪還冒煙呢!你怎么那么有想象力呢?!”孩子的小臉又放松下來,開心地笑了。奶奶懷疑地問道:“真的好嗎?”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作品,總會發現它的優點所在的,最關鍵的是要為孩子保留一份被別人接納的自信。
幼兒個性社會性與創造力 圖
除了及早發現和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培養具有創造力標志的的性格特征外,還要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社會性,因為孩子的成功是在社會規則允許內發展的,否則孩子對事物的興趣會大打折扣,還會因此受到挫折。一個母親談了這樣一件事:她的孩子本身就有些膽怯。一次她帶著三歲多的孩子去鋼琴商店,門口處擺了一架大魚缸,里面游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金魚,她和孩子看著金魚時對孩子說“你看,這是小金魚,那是小金魚的媽媽。”突然孩子興奮地喊到:“下面的這條魚多大!這是金魚的姥爺呀!”只見工作人員走上前來讓她的孩子不要嚷嚷,孩子立刻嚇得什么也不敢說了。母親說不知道這會不會壓抑孩子的個性。還有,在剛才看鋼琴的過程中孩子總是試著想去摸一架架鋼琴,可工作人員總是跟著她們娘倆兒,弄得孩子和她都感到很緊張。其實,孩子對金魚的發現和孩子對鋼琴的好奇都是非常好的,但由于是在一個不允許大聲喧嘩的公共場所里,其個性必須要適應環境才能使孩子少受挫折,最終才不會壓制他的創造力,在以后的學校和社會各個環境中,才不至于因為個性強而受到過分削弱。美國一次調查研究表明,退學的孩子中有13%的孩子智商超過130,他們退學的原因就是不適合學校制度,這些孩子中有后來成了才,但大部分孩子都埋沒了他們的天才。
若想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接納孩子的先天個性,不管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我們都要接受這種現狀,而不是從家長的希望,社會的評價標準出發來衡量孩子的能力。也許一個淘氣的孩子,一個反抗力特別強的孩子,一個別出心裁的孩子恰恰正是孩子富于創造力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最需要的也許就是更寬泛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