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兒童中心發布的“中國十城市0至6歲兒童健康狀況調查”表明,0至6歲兒童營養狀況存在差異,營養不良患病率為10.6%,嚴重營養不良患病率為5.36%,兒童生長遲緩患病率為3.83%。此外,調查還發現有5.95%的兒童超重,3.83%的兒童肥胖。根據調查,南方兒童患營養不良與生長遲緩患病率明顯高于北方兒童。南方兒童生長遲緩患病率為5.05%,北方兒童生長遲緩患病率僅為2.52%。南方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為11.85%,而北方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為9.3%。
兒童性別差異對營養健康狀況影響不顯著,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兒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表明,隨收入增加,兒童患營養不良和生長遲緩病率遞減。另據相關調查表明,我國0至4個月嬰兒在身高、體重、頭圍和坐高等方面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國外同齡孩子生長發育指標基本相同,但在4至6個月以后生長發育指標滯后。本次調查測量到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方面的數據也反映了這個趨勢。
在這個歷時1年多的調查中,通過對8000多個樣本的調查分析后表明,3至4歲兒童最容易發生營養健康問題。在調查中,3至4歲兒童的生長遲緩患病率為11.74%至13.22%,3歲兒童營養不良率為20.19%至26.44%。
10號,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有關專家,他們表示,目前城市兒童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同時存在,膳食結構均衡與否影響著兒童的生長發育。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黃欣欣說,由于文化素質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對學齡前兒童的家庭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按照國家對學齡前兒童的供給量標準,要求谷類事物每日每人100至250克,葷菜100至150克,蔬菜100至250克,牛奶250克。而目前,兒童膳食中的營養及攝入量超過了供給量的標準,為兒童生長發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豐富過剩的營養雖然降低了營養缺乏性疾病的發生,而優質蛋白和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過多,則導致肥胖病的發生率和與肥胖病的并發癥有關疾病量上升的趨勢。
黃主任指出,部分幼兒也因為喂養不合理,谷類事物攝入量偏低造成熱量不足,影響了體重增長,導致輕度營養不良的癥狀。因此,合理的飲食結構搭配是目前家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不少家長片面地認為,營養食品就是雞、鴨、魚、肉、牛奶、雞蛋,吃得越多越好,忽視了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和食品的互補性作用。長期下去將會影響兒童健康。
南京市營養學校一位營養學家指出,在中國存在著大量因營養缺乏而導致的不良癥狀的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種營養不良癥狀———由于營養攝入過度而出現的兒童肥胖癥。另外,由于飲食結構的“西化”,西方的洋快餐正在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營養過剩造成的肥胖已成為威脅少年兒童的嚴重問題。膳食結構的失衡導致營養不良,不但使兒童對感染的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率高,同時也使成年后慢性病危險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