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的蘇蘇在出生10天時,媽媽發現她的頭總愛歪向一側,把頭稍微扶正,她就哭鬧不休,而且在她的一側脖子里還能摸到一塊鵪鶉蛋大小的腫塊。在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檢查后,醫生診斷蘇蘇為先天性肌性斜頸。隨后,蘇蘇在進行了2個月的按摩治療后,腫塊明顯縮小,頸部已活動自如了。
小兒推拿專科李明醫生介紹,像蘇蘇這樣的患兒并不少見,平均一年可接診到50多例。先天性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主要因分娩時胎兒頭位不正、產傷以及胎兒在宮內位置不良引起。
“絕大部分患兒只要在6個月內發現,都可以通過推拿手法治愈。”李醫生說。首先,要讓患兒安靜地躺在床上,操作者一手將患兒的頭部托起,另一手用手指在肌肉攣縮處輕輕地揉按,以舒筋活血,促進血腫的吸收。然后,在患側胸鎖乳突肌處進行拿捏,可松解攣縮的肌肉,消淤散結。最后,操作者可使用牽拉旋轉和斜扳手法,以解除痙攣,伸展筋脈,促進頸部功能的康復。
“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患兒每天接受一次手法治療,2~3個月就可痊愈,療程的長短決定于病情的輕重以及開始治療的時機,但超過6個月后治療難度將會加大”,李醫生強調說,“到了1歲后才發現,則療效較差,多數只能通過手術解決了。”
先天性肌性斜頸如果治療不及時,可造成孩子的頰面繼發畸形,五官不正,脊柱側彎甚至斜視等疾病。但頸部是神經、血管、淋巴、氣管、食道經過的重要通道,孩子年齡幼小,在這個部位動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因此,最理想的治療方法莫過于早期發現,早期施行按摩手法治療。
除了按摩療法外,家長對嬰兒姿勢的矯正對配合治療非常重要。例如,在哺乳時給孩子取患側臥位,睡覺時把枕頭墊放在病側,平時對孩子說話或以玩具逗引時,也要注意聲音刺激要來自患側,加強對嬰兒頸部肌肉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