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夏季熱屬于中醫的“暑溫”的范疇,為嬰幼兒時期特有的發熱性疾病,多見于半歲至3歲的小兒,是我國東南及中南部地區小兒多見病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有長期發熱、口渴、多尿、汗閉或少汗,因病發于夏季暑熱之時故名。本病外因暑熱之氣,內因脾胃虛弱而生。
中醫理論認為嬰幼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不耐暑熱熏蒸,暑熱乘虛侵襲肺胃,肺氣失宣則汗閉,汗閉熱不能泄,因而發熱不退;暑氣內蘊,耗傷胃內陰津,而致口渴喜飲;暑熱傷氣,氣不能化水,故尿清長而頻。汗與小便同屬津液所化,異物同源,汗閉尿更多,尿多陰津更傷,結果患兒便口渴喜飲。如此形成發熱、無汗、多飲、多尿的主要癥狀。且氣候愈熱,體溫愈高,即使用解熱藥,也無法使體溫下降,只有在氣候涼爽或雨后,體溫才有所下降。
到秋涼之后,上述癥狀便可不治而愈。雖然“夏季熱”可不治而愈,不會留下后遺癥,但因“夏季熱”長期發熱,會加快機體新陳代謝,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若不及時防治也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而且容易產生并發癥。對小兒“夏季熱”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可選用以下食療方,既經濟,效果也不錯。
荷葉冬瓜粥 取新鮮的荷葉兩張,洗凈后煎湯500毫升左右,濾后取汁備用。冬瓜250克,去皮,切成小塊狀,加入荷葉汁及粳米30克,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早、晚服用。適用于發熱不退、口渴、尿少的患兒。
蠶繭山藥粥 取蠶繭10只,紅棗10只,山藥30克,糯米30克,白糖適量。先將蠶繭煎湯500毫升,濾液去渣,再將紅棗去核,加入山藥、粳米煮成稀粥,早晚各服一次。適用于低熱、神疲乏力、胃納減退、大便溏薄患兒。
益氣清暑粥 取西洋參1克,北沙參10克,石斛10克,知母5克,粳米30克。先將北沙參、石斛、知母用布包加水煎30分鐘,去渣留汁備用。再將西洋參研成粉末,與粳米加入藥汁中煮成粥,加白糖調味,早晚服用。適用于發熱持續不退、口渴、無汗或少汗的患兒。
三鮮飲 鮮荷葉、鮮竹葉、鮮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約10分鐘,加入適量蜂蜜攪勻,冷卻后代茶飲。適用于發熱不退、心煩、口渴、尿少的患兒。
綠豆紅棗湯 綠豆250克,紅棗15枚,共煎湯,煎好后加糖少許溫服,適用于發熱而微汗者。
調胃藕荷粥 鮮藕一節,切成細粒;粳米50克,加水煮為稀粥。待藕粒酥熟后覆蓋鮮荷葉1/4張,再煮沸,揭去荷葉,加白糖調味服食。適用于“夏季熱”伴食欲不振之患兒。
西瓜番茄汁 將西瓜、番茄一起絞汁,適用于口渴、心煩、食欲不振及小便赤黃等癥。
荷葉粥 鮮荷葉1張,洗凈后煎湯500毫升,再加粳米100克及白糖適量煮粥,早晚服食。適用于暑濕泄瀉、發熱者。
瘦肉絲瓜湯 瘦豬肉100克切絲,絲瓜250克切塊。將豬肉用菜油炒后同絲瓜一起煮湯,煮熟后加鹽調味食之。適用于暑熱食少、體形消瘦之“夏季熱”患兒。
菊花粥 粳米50克,冰糖適量,加水煮粥,粥快熟時加入菊花6克(布包),再煮約10分鐘即成。能清熱解暑、醒腦提神。
綠豆蓮子粥 綠豆30克,蓮子(去心)50克,糯米50~100克,白糖適量。先煮綠豆,至熟后加入蓮子與糯米,煮爛成粥,放入白糖調味,一日分3次服。
在食療基礎上,還應采取以下措施,才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打開門窗通風,或者打開電扇,讓室內空氣流通,使孩子的居室溫度降下來。有空調設備者更佳。
2.使用比病兒體溫約低3℃~4℃的溫水洗浴,每天2~3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
3.給病兒適當多飲水,以涼開水為佳。果汁、蔬菜汁亦可。
4.“夏季熱”并非細菌侵入人體所致,故不要動輒便用抗生素,否則不僅無益,反可能招來不良反應,損害孩子健康。
5.加強鍛煉,多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提高適應能力。
6.多病體弱的幼兒不宜盛夏時斷乳,如需斷乳,應注意護理,加強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