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發展的關系
客體永久性指主體對客體存在與否的認識不依賴于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關客體存在的穩定內部認識。作為嬰兒認知與情緒發展的基礎,客體永久性是嬰兒期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研究者在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的關系上進行了較系統地研究。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不會爬、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手膝爬行三組8.5個月的嬰兒客體永久性發展水平,發現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嬰兒和手膝爬行嬰兒的發展水平高于不會爬的嬰兒,其中尤以爬行經驗在9周以上的嬰兒表現最佳。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爬行等運動經驗對嬰兒客體永久性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進一步比較不會爬、腹部貼地爬行、手膝爬行的同齡嬰兒表現,結果顯示,腹部貼地爬行的嬰兒不論其爬行經驗的多少,他們的表現和不會爬的嬰兒相似,但顯著低于手膝爬行的嬰兒。其原因可能在于腹部貼地爬行的方式迫使嬰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爬行動作本身上,嬰兒難以借此運動方式自如探索以及感知、觀察環境,因此腹部貼地爬的方式給嬰兒帶來的經驗是極有限的,其對嬰兒心理發展的作用也就較微弱。可見,運動方式的有效性影響嬰兒獲取相關經驗,運動方式越有效,嬰兒從運動帶來經驗中受益的程度越高。
4、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聯合倡導被動爬行模式,他們認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5、美國費城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對加強大腦控制眼、手或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的益處。此外,有的研究人員通過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由于接觸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
6、研究發現扶手車延遲嬰兒學會爬行行走的時間。都柏林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90名健康嬰兒能夠翻身、自行坐起、爬行、扶手站立、獨立站立、行走的年齡,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0名使用學步行走車的嬰兒學會爬行、獨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齡都比其他嬰兒要晚。法新社報道每天在扶手車中的嬰兒能夠獨立行走的年齡比其他嬰兒平均晚3.3天,可獨自站立的時間晚3.7天。在《英國醫學雜志》的文章中指出:嬰兒扶手車與推遲嬰兒的體能發育有關,并有導致嬰兒受傷的危險,因此應停止使用嬰兒扶手車。
7、美國有關的兒童研究所調研分析認為,鼓勵并誘導孩子早爬行、多爬行,可有助于孩子大腦發育,啟迪孩子智力潛能,調控大腦對眼、手、足部的神經協調動作。
8、沒有足夠的爬行易近視。光學權威專家指出:“小眼鏡”的增多,與嬰兒爬行不足,過早學走路有關。專家指出,嬰兒在1周歲前沒有進過爬行是不宜學走路的,應該讓他爬,否則會影響他視力的正常發育。嬰兒視力發育尚不健全,爬行可使他看清自己能看清的東西,這有利于他的視力正常發育;相反,過早學走路,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較遠的景物,便會努力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注視景物,這樣會對他嬌嫩的眼睛產生疲勞損傷。另一方面,嬰兒學爬行一般是在室內進行,這可避免室外強光對眼睛直接刺激,而學走路一般是在室外進行,這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強光對嬰兒眼睛的損害。在室外,陽光中紫外線和紅外線會直接照射到嬰兒眼內,由于紅外線具有較強的加熱作用,會使視網膜溫度迅速上升,導致視網膜被紅外線損傷。當紫外線進入眼體時,會損傷結膜和角膜,抑制結膜或角膜的細胞分裂,會有眼部異物感、刺激、畏光、流眼淚等癥狀。
9、據測定,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