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基礎。要使孩子吃得好,長得健壯,就要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中醫認為孩子屬"稚陰稚陽"之體,即孩子體內精血津液還不充實,內臟功能尚不健全或全而未壯。鑒于以上的生理特點,孩子的護養重在調理脾胃。調理脾胃的根本不在于吃什么靈丹妙藥,而完全在于日常的飲食。
健康飲食的八大法則
一、食貴有節
古人認為,"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饑與寒"。在孩子的飲食方面,既要供應充足的營養,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又要適度適量。如攝食過量,則不僅可能導致營養過剩,還有可能傷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的障礙。
二、食宜清淡,不可偏食
宜食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果胃腸中積累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則易產生積滯不化的病理停滯,進而會變化成痰,積久而化熱,痰熱在體內存在便成為致病的因素。
三、食宜暖
孩子的脾胃功能還在發育之中,胃喜暖而惡濕寒,要保護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甜冷冰凍的食品和涼的飯菜。
四、食宜細緩,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吃飯要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爛一些,唾液發揮的作用也更充分些。孩子吃飯時若狼吞虎咽,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甚至發展成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
五、食前忌動,食后忌靜
一般來說,人在運動時,血液大多集中在肢體、肌肉和除胃以外的其他臟器中,所以在飯前最好不要做劇烈活動,以免胃腸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響消化。但在吃完飯后,如果呆坐不動,胃腸也會被迫減緩活動量而造成食物停滯在胃腸形成積滯。飯后適當走一走,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吸收,所以有"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說。
六、胃好恬愉
情緒會影響飲食消化。當生氣、著急、悲哀、害怕或受驚時,有人會發生惡心、想吐、不想吃飯的現象,這就是情緒影響著消化功能的表現。而進食前情緒特別好時就會吃得很香也很多,吃完后也會很容易消化。
七、食貴有時
主要是說要堅持好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如此一來,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會產生饑餓感,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消化液,而使吃進的食物能順利地消化和被吸收。
八、慎用藥
用藥不當會傷及孩子的元氣。孩子生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能用天然藥物就不用化學藥物;能用某種物理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的,就不用藥物治療;更不要一味求療效,給孩子吃各種各樣的藥。
父母要掌握好的三件事
一、合理膳食搭配
膳食的搭配主要是指食物性能的搭配。比如:在大米中加入小米一起煮成米飯或米粥,或吃饅頭時喝一碗玉米粥,這樣不僅能調和人們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能夠很大地提高主食的營養價值。
二、合理的膳食制度
一般早餐必須是三餐中最好的,要有足夠的高蛋白供給,晚餐以吃少為佳。這種飲食分配是符合一天中生理活動,以及能力消耗、補充等各方面需要的。
不要因為某些食品好吃,孩子愛吃,就任由他們隨便吃而不加節制,最后造成飽腹無度而損傷腸胃,甚至出現嘔吐、腸胃脹滿、腹痛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古人很早就總結出了這樣的經驗;魚、肉雖然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但也不能多吃,尤其是以煎炸食品為主的洋快餐,更不能經常食用。
三、合理的烹調方法
烹調是食物加工的重要環節。"烹"是指烹制火候的合理運用;"調"是指調配適合食用者需要的良好滋味。烹調是為了保護和開發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所以,烹調時應該注意營養素的保護。
加熱食物的常見方法有煮、蒸、煎炸、炒、熏烤和燙泡。煎炸和熏烤的烹調方式要盡量少用。多采用優良的烹調方法,不僅可以保證飯菜的色香味,還可以保護營養,使孩子吃后能正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