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飲食問題上存在不少誤區,“多吃菜,少吃飯”也是其中一種。專家表示:這種吃法雖然讓孩子感到滿意,但不科學。 我國傳統膳食中的主食包括:谷類、麥、雜糧等,其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為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成分的重要特點: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對嬰幼兒來說,提供的能量要占總熱能的50%左右。與蛋白質相比,1克碳水化合物和1克蛋白質產生的熱能是相等的,都是4千卡,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代謝時對肝臟、腎臟的負擔比蛋白質小得多,產生的代謝產物也要比蛋白質少得多,從這個角度講,作為人體能量的來源,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質更理想。
谷類食物除了提供熱能外,還供給一定的蛋白質,其蛋白質含量約7%-10%。由于谷類食物缺少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往往需要與富含賴氨酸的豆類或葷菜一起食用,這樣可以提高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除了提供熱能、蛋白質外,谷類食物還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維生素B1是小兒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如缺乏會導致神經及心血管系統受損害,嚴重的甚至可致死亡。一般維生素B1主要存在于谷類的胚芽和外皮中,過度的碾磨和不合理的烹煮,可使之大量丟失。我們在食用谷類食物時,一定要減少維生素B1的損失。
因此,父母在制作主食時,為避免以上成分的流失,必須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粗細糧搭配
在谷類碾磨加工成精米、精白面時,維生素B1會隨著外皮白白丟失。雖然精米、面吃起來細膩可口,但長期吃會影響健康,所以要粗糧細糧搭配著吃。
2、不要過度淘米
淘米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米粒中的雜質,有些人喜歡反復搓洗,但搓洗不僅除不掉米粒中的雜質,還會使米粒外層的營養素丟失更多。隨著淘米次數的增多、浸泡時間的延長和水溫的增高,各種營養素的損失也隨之增加,所以淘米時最好是用手把米粒中的雜質揀去,不要長時間浸泡,不要用熱水淘,不要反復搓洗,不要淘米次數過多。
3、不要吃撈飯
做米飯時應采用蒸、煮的方法,但有些人喜歡做撈飯,即將大米煮到半熟,然后撈出再蒸,將剩下的米湯扔掉,這樣會使得溶于米湯中的B族維生素大量損失,可達40%以上。采用蒸、烤、烙等方法制作面食時,各種營養素損失很少,煮面條時,部分營養素溶于湯中,若面條與湯同時食用,可減少營養素的丟失。
4、烹煮時不要加堿
維生素B1在堿性環境中極易被破壞,在煮稀飯或發面時加堿,都可使維生素B1被大量破壞,所以發面時最好用酵母而不要用小蘇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