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的兒子已經1歲了,長得活潑可愛。不久前,在醫生建議下,她帶兒子去醫院做了兒童智能測試,分數挺高,自己也覺得高興,但是她卻始終沒弄明白,這樣的測試到底有什么用?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有關專家。
智測都測些什么
走進北醫三院的智能測試室,張惠敏大夫正忙著接電話。張大夫說,由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應該具備相應的能力,所以測試的內容都不一樣。
據了解,醫院開展兒童智能測試大概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測試的內容,主要是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看孩子的智力、動手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機能是否與其年齡相一致。智能測試主要集中在孩子的智商、靈活性、協調性,眼神表現,模仿能力等等。張大夫強調,孩子是否足月、早產都會作為智能測試的參考因素,力求使測試更加準確。至于具體測試的內容,張大夫介紹說,小一點的孩子,主要是看眼神,手抓的能力,模仿能力;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做一些拼圖游戲,以及注意力方面的測試。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進行分類、理解甚至是數字計算方面的測試。目前醫院開展的測試范圍是從4個月到17歲。
測試結果說明什么
據北醫三院兒科主任醫師魏玲教授介紹,智能測試通常以分數進行劃分,分數為91—130屬于正常,71—90屬于邊緣狀態,而70以下就屬于智力偏低,可能存在某些問題。
那么,進行測試后的結果就能代表孩子的智力水平嗎?張惠敏大夫表示,一次測試,只能證明孩子在某一年齡段,是否達到了該年齡應該具備的相關能力,并不能證明孩子以前如何,也不能證明孩子未來會如何。如果孩子的分數比較高,說明他在這個階段智力發育得比較好,如果分數低了,也沒必要給孩子戴一頂“不行”的帽子。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強調,智能測試的結果很可能出現偏差。因為目前國內采用的測試題目,大多來自國外,與中國孩子的實際情況是有差距的。此外,測試本身只能反映孩子發育正常與否的一個方面,而對于他們的創造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則無法衡量。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的智測分數偏低,是由某一項較差引起的,這說明,在現階段孩子的這一項能力有欠缺,如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矯正是可以克服的。比如,有些孩子由于被過分嬌慣,該爬的時候不讓爬,該抓的時候不讓抓,時間一長,主動性退化,導致智能發育大大落后于同齡孩子。這種情況如果能早發現,就可以通過針對訓練進行恢復。
提早發現智力發育問題
做智能測試有時還能發現孩子存在的一些大問題。魏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智能測試本身不能發現疾病,但作為一項前期診斷,可以檢測孩子是否智力發育落后,然后根據智測的結果就能進行相關診斷。
據專家介紹,有些孩子由于出生過程中的意外會導致智力受損,進行智能測試就可以提早發現這些問題。沃教授在采訪中提到,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身上的小問題,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會自然好轉。然而,這種疏忽往往會耽誤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以腦癱為例,如果在孩子6個月時能夠發現,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訓練,一般來說,孩子長大后生活自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在孩子2歲后發現,往往就太晚了。
此外,沃教授告訴記者,通過早期測試,可以反映孩子未來的發展潛力。科學研究證明,孩子的才能有5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有50%是由后天培養的。有的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強,有的孩子操作方面的能力強,應該著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魏玲教授并不建議家長經常帶孩子進行智測,1—2歲時可以進行一次篩查,以后測試時間間隔應至少在1年以上,并且最好選擇正規醫院和心理研究機構進行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