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眾健康》報道,星期天早晨,懷孕的梅子告訴婆婆李嬸,寶寶在肚子里好像不大動了!
李嬸一聽,嚇了一大跳:兒媳婦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她的最大希望呀!為了讓兒媳能生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她精心照顧著梅子,天天給她買好吃的,不讓她做家務活,不許她隨便服藥,不讓她看電視……一直以來,李嬸都在一門心思地迎接著寶寶的平安降生,可是現在……李嬸趕緊催梅子上醫院。
醫生在對梅子進行一番檢查后,神情嚴肅地說:“孩子的胎心音很不好,提示宮內窒息,需馬上剖腹產!”李嬸一聽,急得眼淚都快下來了。
兒媳被推進了手術室。終于,李嬸聽到從手術室里面傳出一聲微弱的嬰啼聲。門開了,婦產科侯主任走出來。“我孫子怎么樣?”李嬸急切地問。“生了個男孩。但孩子在子宮內缺氧時間較長,實在太虛弱,暫時還得放在溫箱內。”侯主任說。李嬸這才長長出了一口氣。
侯主任告訴李嬸,梅子患的是妊娠瘀膽癥。他解釋說,有些孕婦懷孕之后,因膽汁排泄不暢,膽酸淤積在血中,刺激皮膚,引起周身瘙癢;當膽鹽沉積在胎盤中時,可妨礙胎兒的血液供應,引起胎兒缺氧,造成早產、宮內胎兒窒息、死胎。因此,孕婦一旦發生瘙癢癥,應趕緊到醫院檢查,做好對胎兒的保護工作。
李嬸想起來了,20多天前,梅子曾經對她說過渾身發癢,可當時她并未留意。她記得自己當年懷孕時肚子上也有過瘙癢,因此,她認為懷孕后身上有點癢算不了什么。沒想到,大意疏忽竟差點釀成悲劇。
該癥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
專家提醒,引起膽汁排泄受阻的原因可能是:孕婦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促進膽紅素代謝所必需的酶類受到抑制;增大的子宮、胎兒壓迫膽管;遺傳、種族、環境因素影響等。
妊娠瘀膽癥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先從腹部周圍開始,然后發展到胸、背、四肢和頭皮等部位,手心、腳心瘙癢也比較典型。瘙癢程度因人而異,嚴重者難以入睡,甚至抓破皮膚,導致感染。通常,瘙癢在胎兒出生后2天內,多可自行消失。
當血中膽紅素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皮膚與眼鞏膜黃染,尿呈濃茶色。由于膽汁亦可淤積在胎盤中,從而使胎盤的絨毛間隙變窄,血流量減少,影響母體與胎兒間物質交換和氧氣供應,威脅胎兒健康。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癥可導致44%的早產,22%的胎兒宮內窘迫,35%的胎兒宮內死亡;同時還會增加產婦大出血概率。
妊娠瘀膽癥多發生在孕晚期(6個月左右),發病率通常為24%。發生該癥后,再次懷孕時可復發,復發率為50%~70%。該癥有家族傾向,母親患過此癥,女兒懷孕后亦可有同樣表現;姐姐罹患,妹妹也可能如此;它還可以通過男性而隔代遺傳。
治療:首先是保護胎兒
對妊娠瘀膽癥的治療分兩個方面:
首先是保護胎兒,力爭安全分娩。孕婦要能在胎兒發生宮內缺氧的第一時間發現胎動異常。因此,當瘙癢出現時,孕婦要加強對胎兒的胎動監測,每日定時三次,每次一小時,并正確記錄。一旦感覺胎動減少,如12小時內胎動累計數小于10次,即應請醫生處置;如12小時胎動為零,須急診。如能安度到妊娠57周,為使胎兒脫離危險的宮內環境,應入院引產,提前分娩,必要時行剖腹產。若胎兒能順利分娩即可健康成長,一般不留后遺癥。
其次是對瘙癢做對癥處理,如使用利膽藥、止癢劑、鎮靜與睡眠劑等;中藥可以試用。孕婦應做到:不用水燙或肥皂水擦洗;盡量少抓撓,減少刺激;少吃辣椒、韭菜、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足量維生素,保持大便通暢;別擅自用藥,謹防藥物損傷胎兒或引起藥物性皮炎。
妊娠瘀膽癥又稱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妊娠瘙癢癥、妊娠復發性黃疸等,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正常時,肝細胞分泌的膽紅素經過肝臟毛細膽管進入膽囊,形成協助胃腸消化和吸收的膽汁。進食后,受到刺激的膽囊、膽管收縮,使膽汁排入十二指腸。若膽汁因為排泄不暢而大量淤積在肝內時,膽紅素、膽汁酸便返流入血液,引起一系列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