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喜愛的體育明星,總有一段時間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任媒體批評、“粉絲”們嘆息,他們在場上仿佛總是心不在焉,以往必中的射門現在卻頻頻失手。事情并沒有那么糟,他們只不過正在經歷自己的“運動低谷”而已。其實,除了運動員外,普通人也一樣會有運動低谷。
為什么人們在日常鍛煉中總會遭遇“瓶頸期”呢?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學副教授張一民表示,除了運動本身造成的能量消耗外,如果已經持續鍛煉了一段時間,人體的激素代謝就會加快,從而導致免疫功能低下,還會造成營養物質補充不足,使人的體力跟不上。平時,許多上班族生活不規律,白天一坐就是8小時,晚上還經常熬夜,也會使其體能恢復不到最佳狀態。還有一些人將自己的運動計劃制訂得過于嚴格,一旦達不到預先目標,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導致精力不充沛。此外,營養素攝入不均衡,如體內鈣、鋅含量缺乏,也是使人陷入“運動低谷”的重要原因。
20世紀初,就曾有國外研究指出:人有三種生物節律,并一直有規律地延續到死亡。一般來說,體力周期23天一循環,情緒周期28天一循環,智力周期33天一循環。如果人剛好處于體力、情緒的低潮期,也就同時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運動低谷”。為此,張教授給大家介紹了一些應對方法。
運動減量。當身體狀態不佳時,應適當減少運動量或運動時間,比如采取隔天鍛煉的方法,以作調整。精力不濟的時候切勿勉強運動,否則容易受傷。
積極恢復。鍛煉前后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及恢復整理運動。鍛煉后,不妨通過洗熱水澡、蒸桑拿的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此外,更換健身方式或場所,對情緒的調節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保證休息。運動后往往體力透支,最好美美地睡上一覺或進行簡單的娛樂活動,否則不但會影響肌體的恢復,還容易造成訓練過度和運動損傷。
制訂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遵循“力所能及、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太松懈,也不要急功近利。尤其是鍛煉中斷、再重新開始時,不能急于增加運動負荷(包括重量、強度、密度、時間),也不宜采用以前的運動強度,應有個恢復階段,使機體逐步適應。
科學組合訓練內容。體力高潮期應注重肌肉力量訓練和線條訓練,低潮期則宜進行肌肉圍度和充實度的訓練;精力好、體力充沛時先完成難度大和薄弱部位的訓練,既能確保訓練質量,又能預防運動損傷;先進行無氧訓練再進行有氧訓練,因為有氧訓練后,肌肉的收縮和伸展能力下降,此時進行無氧訓練會使肌肉控制能力變差,往往讓人覺得力不從心,產生厭倦情緒。
飲食合理。運動后體內酸的含量較高,最好吃一些清淡的堿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等;蛋白質攝入不要過多,否則會使酸性物質增加,降低堿的儲備,不利于機體恢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合理比例應為7∶3。
“運動成績=30%的訓練+70%的恢復。”張教授指出,運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個系統工程,只要有張有弛,用科學的態度應對,就能迅速幫你走出“運動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