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女性憂郁癥者約為男性的兩倍,卻已有不少精神醫學專家分析,一般而言,女性的確是比男性易患憂郁癥,但不少男性憂郁癥患者自身不愿承認其所患之病,而出面求醫,這也導致了男性患者統計數目的減少。在2005年的美國心理學會(APA)年會上,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大約有近7成男性正在以其它行為掩飾他們所患的憂郁癥,從而形成一種隱藏式憂郁癥。
表現突出的“豺狼虎豹型”憂郁癥
退縮、孤立、對工作或人際關系失去興趣,是我們熟知的典型憂郁癥狀。然而,專家指出:如今男士的憂郁癥,其表現形式并非“綿羊型”退縮癥狀,而呈“豺狼虎豹型”。
男性憂郁癥和女性最大不同在于,男人非常容易生氣,經常以酒精、藥物濫用掩蓋其憂郁情緒。除了易怒、酗酒、藥癮之外,有的人會以工作狂、受一點小刺激就發狂、摔東西、狂賭來表現,這些狀似很有男子漢氣概的行為恰恰是憂郁癥狀的一種表現。但其自身及家人卻不知曉,更有甚者,許多家庭暴力問題往往也與憂郁癥掛上勾,但許多人卻沒重視到。
30多歲的謝恭銘從事美術設計工作,三年前感情曾經受重創,此后他心情一直很低落。他總是在不言不語中獨自埋頭工作,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被同事稱之為“拚命三郎”。直到有一天,謝恭銘起床照看鏡子時,才發現自己臉面已無任何表情,冷酷極了。他想想自己已好長時間都沒有笑過了,這才明白,想藉工作找情緒出口,根本無效。最近他求助精神科醫生,服用抗憂郁藥物來穩定情緒上的不安。
“悶燒鍋效應”
相對于女性較愿意通過姊妹間聊天來訴苦解郁,男人不太愿意通過閑聊來調整情緒,即使聚眾聊天,男人的話題多與工作、政治、國家大事有關。不良情緒積累久了,堆在心底間,就極容易產生“悶燒鍋效應”。
所謂“悶燒鍋效應”,專家如此指出:情緒在心里悶燒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得找出口流洩。這一出口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生理出口,常見的是極易患上消化性潰瘍、心腦血管等疾病。至于心理,也就是比較明顯的憂郁癥了。不過男人多半都會一直硬撐著,到了實在撐不了的時候,再以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
有這么一個個案:張大勇,45歲,平時在單位及家里的形象極佳,老婆說他是個好丈夫,孩子稱他是個好爸爸,他不僅是家里的主心骨,更是全家人的開心果。然而有段時間家里人發現他變得不愛說笑,連話也不太講,并伴有失眠現象,起初還以為他得了重感冒,不以為然。
直到一次喝了酒,張大勇情緒失控,大呼小叫說自己好累,好辛苦,想死,問窗戶在哪想跳樓,并用頭去撞墻壁、還一個勁地咬自己的舌頭,自殺傾向十分強烈,后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醫生讓他住進了精神病房。家屬們及同事們都十分驚訝,一個在單位一直是骨干的中層領導,在家里是好男人的張大勇,怎么會突然變成這樣,大家心理上都難以接受。
經過診斷治療,抽絲剝繭,治療的醫生逐漸掌握了他的病因,“他平常有苦不說,自認是一家之主,應該頂住這片天。” 沒想到張大勇后來陷入了債務糾紛連環扣中,情況日漸惡化,他無助又不敢求助,更不想讓家人擔憂,只好在心里悶悶不樂。那天,張大勇本想借喝酒消愁,豈知卻是愁上加愁,最后如火山般爆發,一個勁想尋短見。
男人受傳統價值觀的束縛,被要求堅毅、強壯,扛起社會與家庭的責任,成就取向很高,他們總希望扮演保護者的角色。許多男人即使常常出現胸悶、胃痛、失眠等癥狀,他們也總是視若無睹,深怕被當成弱者、懦夫,有損顏面。在某商業銀行擔任業務經理的陳海華先生曾經連續失眠一個月,他寧愿每天晚上租上一大堆光碟片,看到東方破曉,眼睛累了,才小睡片刻,然后上班,也從不肯正視自己的精神憂郁問題,最后搞出了一個精神分裂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