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是小薇大學時的同學,和很多異地求學的年輕人一樣,孤單寂寞的他們相遇在教學樓、食堂、湖邊、圖書館,漸漸走到一起,終于形影不離。
鋒來自南方某省,頭腦活絡、風趣幽默,在學生會兼著某個部長的職位,學校里的活動常常能看到他風風火火忙碌的身影,長相也不差的他頗受女生和女老師的歡迎。有這樣的男友,小薇覺得是自己的福氣、也很有面子。所以對鋒言聽計從,也特別體貼——同學們戲稱他們為模范戀人。
是一次意外,改變了兩人的戀愛軌跡。那天晚上,兩人看完電影回寢室的路上,經過樹林,鋒對她提出發生關系的要求,傳統家庭里長大的小薇花容失色,當即拒絕。小薇說:“我要把我的第一次留給新婚夜,如果你可以成為我的新郎,那為什么不能等呢?”但鋒無法接受這種理由,他認為愛到深處沒有什么不可以。
不可調和的觀點直接導致兩周冷戰,冷戰之后是期末考試,小薇原以為考試結束后鋒會來找自己,可是等了三天,都不見人影,從他的同學那里得知,考完后鋒當天就回老家了。
雖然覺得委屈難過,但女孩的矜持讓小薇忍著沒有主動聯系鋒,開學見面,鋒和同學走過她面前,當她透明人。就算分手,也要分得明明白白,小薇約鋒見面。鋒的話像一把把帶刺的刀,飛向她的心——我不喜歡假正經的女生;不能親密就說明沒有真正的愛情,沒有愛情就不如分開;暑假里我在老家有了新女友……
因為不同意他的要求,就遭拋棄?難道我們在一起就是為了這個?想不通的小薇告假一周,偷偷把藥箱里的各種藥取來一齊服下,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滾,被送進醫院。她甚至站到了11層教學樓的屋頂上,還好及時被教導主任發現才避免一場悲劇。
為愛獻身還是被甩
鋒是小薇的初戀,給了她快樂,也帶給她痛苦。
和鋒分手后,小薇在半年多時間里找不到生活目標,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她為愛全心投入,對方卻如此輕易脫身。小薇說:“我難過,不僅因為鋒,更因為對愛情產生了懷疑。”
一年后小薇大學畢業,鋒也回了老家,這時她才聽說鋒是去結婚,當老家那個女孩家的上門女婿——原來,他當初看中了女孩的家世。小薇心中,對鋒那最后一點留戀也因為這個消息變成了鄙視和痛恨,也痛心自己當時看錯了人。
工作以后的小薇身邊總有人說媒或男孩圍繞,她卻找不到“有感覺的那個”,所以遲遲沒有答應任何一個,周圍開始出現閑話——小薇心高氣傲,一般的看不上。被流言糾纏的她選擇了用接受新男友來息事寧人,這個比她大兩歲的男孩勇待小薇很好,除了平時下班總去單位附近接她吃飯看電影,送玫瑰禮物之外,還常常會想些浪漫的新點子——什么自己做巧克力蛋糕、周末騎馬、在陽臺上BBQ。
雖然沒有大學時那段戀愛投入得轟轟烈烈,但小薇還是重新學著去愛一個人。交往兩個月后,一天傍晚,在勇的住處招待朋友燒烤結束后,小薇照例留下來幫忙收拾,勇對她提出親密的要求,小薇內心仍然存有對鋒的鄙視,所以難以接受這種要求。可勇笑著對她說女孩只有成為女人才是有魅力的,18歲以后還是處女就是“怪胎”。是沒人要的證據!
她不想被別人認為是“沒人要”,所以就答應了勇的要求。誰想到初夜沒有見紅,勇當天晚上臉色就不太好看,過了幾天發來電子郵件,大意是小薇平時看著文靜單純,而且似乎遠離男女之事,但其實是個“假正經”,他要求了之后一樣愿意獻身,他不想和這種“太隨便”不是個正經的女孩繼續交往。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小薇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維護貞節,男友離開;為愛獻身,男友還是離開。
要說鋒帶給她的還有初戀的快樂,勇的放手就令小薇開始對男性產生了極度的恐懼。已經三年了,薪水和職位在升高,身邊的男性從來不缺,可約會的次數始終為零,周圍朋友為她拉媒的越來越少。一般人還以為她眼光高,只有小薇心里清楚,她是害怕,怕再次受到傷害,與其受傷,不如不要戀愛。有時她也茫然,自己是否不適合戀愛,不適合結婚,不適合有另一半。她無法揣摩,男人到底看重女人什么?
家庭DNA分析
傳統的家庭和嚴格的家教
來自中部某省的小薇出生在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是大學老師,母親是會計。“和男孩子玩耍的女孩不像樣,會被人說閑話”是她從小獲得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
小學放學,和同班男生一起回家,被媽媽看到后嚴厲地訓斥,自那以后,不是萬不得已,小薇身邊絕不會出現男生身影。“陌生男人要是主動和你說話,往往是另有企圖,對學校里的男老師,也不能過于親密。”小薇一直牢記媽媽的教訓。所以,讀書直到大學小薇的生活里還非常“純凈”,但她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單面的,占世界50%的男性世界她的了解度極低。
談戀愛是工作后自然而然做的事;結婚是戀愛的自然結果;之后是為人母……這是小薇對人生的基本認識,一切都會順理成章。女人的第一次當然是給老公的,為了博得男友的歡心而獻上身體是傻女孩的行為,應該鄙視。
活在別人嘴里的乖乖女
小薇的性格本來就比較文靜,再加上嚴格的家教,她以乖乖女的標準模式成長起來。 “聽話”是乖乖女的第一標準,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進了學校聽老師的話,即使自己有什么想法,也會事先征求別人的意見,如果別人提出異議,她一般不會堅持己見。
自懂事以來的十幾年里,她總是察言觀色然后行事,缺乏主見讓她成為一個活在別人嘴里的人。也正因為這樣,當外界的觀點一致時,她還能找到衡量標準,但當周圍出現兩種甚至三種不同的聲音時,她就會因為找不到標準答案而陷入迷茫,并因此出現選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