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且常出奇招,從這個角度說,和珅可謂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師!
和珅是乾隆朝的大紅人。他“少貧無籍,為文生員”,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被擢為御前侍衛。但自此之后,和珅深得乾隆的寵信,步登青云,任軍機大臣長達20年之久,可謂空前絕后。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和珅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
和珅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的人,他的許多迎奉行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礎
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賦,和珅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詩作,并對其用典、詩(詞)風、喜用的詞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閑來還有所唱和,令皇帝對和珅另眼相待。而作為一個滿人,和珅能在詩賦上有所建樹,這著實不易!清朝大文學家袁枚就曾詩夸和珅曰:“少小溫詩禮,通侯及冠軍。彎弓朱雁落,健筆李摩云。”另據朝鮮使臣記載:乾隆皇帝每問和珅一件事,和珅不僅回答問題有條有理,還能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清楚楚,令“上意甚歡”。
乾隆的母后去世時,和珅的表現最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親國戚、官宦臣下那樣一味地勸皇上節哀,或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和珅只是默默地陪著乾隆跪泣落淚,不思寢食,幾天下來人就搞得面無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與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只有和珅一人!因此也深受乾隆皇帝寵信。
此外,史書載,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轎卻不言為何,別人都很著急。和珅聞知后,立即找到一個瓦盆遞進轎中,結果甚合上意,溺畢繼續起駕。一路上,人們都佩服和珅腦子靈,取悅龍心有術。另據史書:“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進之。”乾隆是一個非常詼諧的人,喜歡與臣下開玩笑。據此,和珅經常給乾隆講一些市井的俚語笑話,令皇帝龍心大悅,這不是一般軍機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種種,都是和珅的過人之處。他對乾隆皇帝的脾氣、愛好、生活習慣、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為乾隆之所為,這與一般的曲意迎奉、阿諛獻媚有所不同,和珅的許多迎奉行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礎,都是將心比心的結果,因而沒有那么的低俗和赤裸裸,而是相當的匠心巧具。
和珅長于揣摩,他有時能夠完全鉆到乾隆的大腦里去,準確猜出乾隆的想法
和珅的同感功夫還表現在他高超的思維并軌功夫。他有時能夠完全鉆到乾隆的大腦里去,準確猜出乾隆的想法。
清人筆記中有一則和珅猜中皇帝命題的故事:按照慣例,順天(指北京)鄉試《四書》考題,例由皇上欽命,由內閣先期呈進《四書》一部,命題完畢,書歸內閣。一次皇帝命題后,內監捧著《四書》送還內閣。恰巧和珅當值,便問起皇上命題的情況,內監不敢多言,只說皇上手批《論語》第一本,將盡批完時,始欣然微笑,針筆直書。
和珅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為“乙醯”一章。因為乙醯兩字包含“乙酉”二字,而那年鄉試就是在乾隆乙酉年舉行。和珅以此通知他的弟子們,結果正如和珅所料,那年的鄉試考題果然是“乙醯”一章。雖后人對此故事有爭議,卻足以看出和珅“以帝心為心”,功夫非同尋常!
乾隆做太上皇時,一次召見嘉慶帝與和珅。兩人入室,見乾隆坐在龍座上閉著眼睛,仿佛入睡,但口中卻念念有詞,也不聞是何種語言。久之,乾隆忽然睜目問道:“這些人什么姓名?”嘉慶不知如何對答,和珅卻高聲應答:“高天德、茍文明。”(此二人為白蓮教的起義領袖)嘉慶聽了莫名其妙,乾隆卻緩緩地點點頭,繼續閉目默語。
過了些日子,嘉慶密召珅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云何?汝所對作何解?”珅曰:“上皇所誦為西域秘密咒。誦之則所惡之人雖在數千里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對也。”嘉慶自愧弗如.
善替對方著想,甚至連對方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想到,和珅真可謂善解人意的楷模
和珅之善解上意,實達九段高手之境界!而晚年的乾隆,最欣賞和珅的一點就是他“巧于迎合,而工于顯勤”這一點。和珅如此“巧于迎合”,也為他后來的倒臺留下了禍根,因為他的“以帝心為心”表現,只對太上皇,不對皇上,令嘉慶皇帝忍無可忍。所以太上皇剛一駕崩,嘉慶就迫不及待地收拾了和珅及其同黨。說來和珅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在日常生活當中,善解人意就是善察言觀色,揣摩人心,“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善解人意的人必善接話茬,別人說了上半句話,你可以準確無誤地說出半句話,令人備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驚嘆,善解人意者還善替對方著想,甚至連對方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想到,令人充分感受到什么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和珅本可以成為君臣中善解人意的楷模,無奈他實在是太貪心了,以至于壞事做絕,絕事做盡。所以嘉慶皇帝收拾他,不僅是為自己出氣,也是在為民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