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特蘭大憲法報》稱,科學家發現偶爾做“白日夢”有益身心健康。在心理學家看來,白日夢就是人在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帶有幻想情節的心理活動,如在工作間歇,幻想自己中了大獎,或正在向往已久的某地旅游。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當研究對象做白日夢時,他們的腦部看似“正在休息”,實際上卻相當活躍。亞特蘭大松河心理治療協會的心理醫生魏斯也表示,導向正確的白日夢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時會用這一方法誘導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困境。
從心理學角度看,白日夢對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積極作用呢?
激發潛能。幻想的題材多為個人關心的事情,由于不受傳統思維形式限制,往往會迸發出意料不到的解決方案。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說:“想象力是解決問題的鑰匙,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時,"白日夢"能為你提供答案”。在經典藝術創作過程中,我們也常常見到幻想的影子,文豪巴爾扎克就常與他小說中的人物對話;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不止一次地說,只有當他冥想時,樂思才會不間斷地從腦海中跳出。
專家解析:愛做白日夢的孩子
開闊視野,放松心情。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言談舉止大都中規中矩,心理學稱此現象為“人格面具”。而幻想往往超越現實,伴有一定的欣快感,讓人們的心緒變得更寬廣。當人們沉浸其中時,現實世界變得很遙遠,我們也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夢幻般的陶醉狀態。
改變自己的機會。幻想能使我們從更廣泛的角度審視自己。在清醒意識層面,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觀察事物也有選擇性。而在幻想中,我們對內心的體察要細致全面得多。另外,平時由于受自尊、面子的影響,人常常會欺騙自己,但在幻想中卻會直面現實。因此幻想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幻想的提示,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行為方法。
但幻想畢竟不是現實,如果我們把大把時間都用來幻想,并以此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則顯然是心理障礙的表現了。所以,我們還應面對現實,把幻想作為輔助手段,發揮其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