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媽媽發現兒子深陷同性戀漩渦
葉青是個忙碌的單親媽媽。學歷不高的她非常爭強好勝,對工作非常看重,在事業上很有些建樹,對兒子的要求也難免高了起來。葉青其實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兒子沈暢一歲時就被送到寄宿幼兒園。葉青對沈暢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高標準嚴要求,總是告誡他,男生就要堅強,就要努力,就要成績好,就要頂天立地。
讓她震驚和難過的是,她發現自己的兒子竟然成了同性戀,不僅活躍在同性戀網絡社區,和他的男朋友在社區結婚了,而且與幾個哥哥有性關系。更讓葉青難以容忍的是,沈暢竟然經常將男朋友帶到家里發生性關系,還因為感情危機情緒波動不去上學了。葉青已經不再奢望沈暢能考上好大學,她擔心兒子這事被老師和同學知道,他如何做人呀?
那還是小升初考試,沈暢考得特別糟糕,怕被媽媽打,不敢回家,走了很久,迷路了。就在他孤立無援的時候,一位大哥哥幫助了他,把他帶回家,哥哥溫柔地撫摩他全身。沈暢第一次感到被人關懷,在哥哥的引領下,沈暢也撫摩他。第二天哥哥把沈暢送回家,沈暢的媽媽對這位好心人千恩萬謝。從此沈暢的生活中就多了一個愛他的人。
整個暑假沈暢都和大哥哥在一起,他第一次感受到做女生被男人疼愛輕松而幸福。沈暢特別希望依偎在哥哥身邊,哥哥告訴他,如果他愿意,哥哥可以養他一輩子,并且不要求他學習,不要求他做一切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沈暢內心充滿了感激,他對哥哥言聽計從,并且在性行為中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甚至有些上癮,他離不開哥哥。后來哥哥到外地去了,沈暢開始到同性戀社區尋找新的性伙伴,衣著和語言也越來越女性化了。
解讀同性性愛的心理取向
人的性愛取向分為兩大類,一是單性戀,包括絕大多數人選擇的異性性愛和婚姻;還有就是同性戀。二是雙性戀,對兩性的愛同時存在和接納,這樣的人大多會有異性間的婚姻關系,同時有同性的戀人,兩種情感不相互排斥。
同性戀的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情感以及性愛行為指向都是同性,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同性戀傾向。
對于同性戀成因,有先天說和后天說兩大類。先天說是指生理因素,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大腦結構的影響等等。后天說則主要與家庭背景和社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其他同性戀者的誘惑;特定時尚、思潮影響;母強父弱,家庭教育失當等。如果先天說的假設成立,這些人通過變性手術,使之回歸生理支持的性別是比較理想的歸宿。
家庭環境和社會因素對性別傾向確立所起的作用一樣不容忽視。后天說還可以細化為素質型和境遇型。素質型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幼年時期心理形成過程中性別選擇的烙印;而境遇型往往是進入青春期前后環境造成的。沈暢屬于境遇型,如果接受系統的心理輔導完全可以重新悅納自己的性別。
讓孩子悅納自己的性別
家庭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的第一個課堂,確立正確的性別角色是為人父母必須承擔的教育職責。素質型的同性戀者往往與不正確的家庭教育、不健康的家庭氛圍有直接關系。戀母情結是產生同性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母親投入了過多精力,使一些男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在社會教化的過程中認同女性,甚至以女性自居。另一種情況,比如沈暢,母親給予沈暢的關愛少,施加的壓力過多,這使他對母親所代表的女性角色產生疏遠,在同性給予一些關愛的時候從感激到依戀,同時沒有要求和壓力的狀態使他認同目前的角色,可以依靠男人,不勞而獲。
另外一些特殊的經歷對同性戀取向的形成產生潛在的影響,比如年幼受到異性傷害,或被同性引誘,潛意識中認同了同性戀。
漫長的暑假,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需要一個“度”,既不能完全不知道孩子和什么人在一起;也不能因噎廢食,將孩子封閉在家中,阻隔他們社會化的進程。關注孩子的伙伴,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