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納什是一位數學天才,同時也是一位與疾病抗爭了30多年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他的傳奇人生曾被改編為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由于對博弈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一生都在與抑郁癥搏斗。他曾經表示自己是“活著的人中最痛苦的一個”,一度甚至險些自殺。他原本是一個不茍言笑的人,但為了使生活充滿一點陽光,學會了幽默。幽默是他宣泄悲哀和消極情緒的方式。每當林肯講笑話時,他的眼睛就會發亮,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先大笑起來,并手舞足蹈。笑,成了林肯緩解壓力與抑郁的最佳藥方……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最終沒有被社會遺棄,而在現實生活中,眾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又生活在怎樣的境遇中呢?日前,記者分別采訪了幾位精神疾病治療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就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這兩種常見精神障礙進行了闡述。采訪過程中專家紛紛呼吁,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幫助精神疾病患者重返主流社會,堅定治療信心,享受美好人生。
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意中斷治療
最近,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分會發布了國內首次精神分裂癥門診患者依從性調查(ADHES研究)。結果顯示,相當多的精神病患者并未完全按照醫生囑咐治療,大約有3成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依從性問題,隨意自行停藥、減藥或拒絕服藥,結果就是反復發病。
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每一次復發都會導致認知功能進一步受損、社會功能進一步下降,并可能導致大腦的永久性損傷。對患者家屬來說,復發意味著親人病情惡化和強制性的住院治療,更大的經濟負擔和情感壓力。復發增加了醫務人員治療疾病的難度,也占用了醫療和社會資源。
多數人不知疼痛由抑郁引發
根據世界精神衛生聯合會的調查,將近70%的重度抑郁初級護理患者首先出現的只是軀體性癥狀,例如疲倦、精力缺乏、睡眠問題、食欲改變、全身疼痛、背部疼痛、腹痛、關節痛、頭痛、乏力及胃腸功能紊亂。
在抑郁癥確診患者中,有43%承受著慢性疼痛性軀體癥狀,而非抑郁人群伴有疼痛性軀體癥狀的比例僅為10%;72%的患者直到確診時才知長期困擾他們的軀體癥狀和抑郁癥密切相關。患者和醫生對抑郁引發的疼痛性軀體癥狀都認識不足。
悲劇本來就不該發生
幾年前,某幼兒園曾發生過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個保安瘋狂揮刀砍向幼兒園的15個孩子,造成2死13傷的悲劇。專家告訴記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內心世界是正常人無法想象的。這個保安本來就是一位已經確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也曾住過院。由于出院以后沒有繼續進行規范治療,引起疾病復發。司法精神病專家事發后對他進行了鑒定。在這個精神分裂癥患者眼中,孩子的家長到幼兒園來,他們做的動作就是針對他的,家長摸一下孩子的腦袋,他的頭就疼,因此他要報復這些家長……
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別的病患最大的不同就是越有病越說自己沒有病,拒絕治療,典型癥狀就是沒有自制力。周東豐教授談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長期治療非常困難,大家想方設法讓他吃藥,但后來病人不知什么時候就不肯吃藥了,即使在很嚴密的監護下,他也會把藥吐了,或者是藏起來,結局就是疾病復發。
精神分裂治療需動用社會力量
怎樣才能讓精神分裂癥患者規范治療呢?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何燕玲教授表示醫患溝通很重要。她告訴記者,現在有的醫生常常給病人居高臨下的感覺,病人如果多問幾句:這個藥有什么不良反應?或者是我吃那個藥好不好?醫生就會不耐煩。精神分裂癥患者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應該采取的辦法是要用商量的口吻說話,決定吃藥,吃什么藥,該怎么吃,給病人的感覺是這是你跟病人共同作出的決定,就像教小孩子一樣。
給病人安排好合適的服藥方法后,就要安排病人的隨訪時間,跟病人約好我下次見面的時間,他就會有壓力。最后是治療教育,要把一般吃多少藥,吃多久,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重要性告訴病人和家屬。對一般病人,我們常說久病成良醫,對精神病患者也是一樣的,當他有了自我體驗后,就容易接受治療。在國外,常讓精神分裂癥患者互相交流,病人接受信息的效果特別好。還可以組成家屬的教育小組,互相傳遞有關信息。
何燕玲教授介紹,在具體治療手段上,非典型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已經為醫生、患者帶來新的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在另一方面,新的治療模式也在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在治療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幫助患者擁有更加獨立、自由的生活,提升自信和自尊,并最終回歸社會、為家庭和社會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