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人格障礙泛指一切心理障礙。這樣應用時人格障礙就成了精神癥狀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詞。嚴格意義的人格障礙,是變態心理學范圍中一種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間的行為特征。)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對環境適應不良,常影響其社會功能,甚至與社會發生沖突,給自己或社會造成惡果。人格障礙常開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續至成年期或者終生。人格障礙有時與精神疾病有相似之處或易于發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態。嚴重軀體疾病,傷殘,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災難性生活體驗之后發生的人格特征偏離,應列入相應疾病的人格改變。兒童少年期的行為異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離尚不影響其社會功能時,暫不診斷為人格障礙。關于人格障礙流行學研究較少,一般認為某些機構如監袱、福利部門中的發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認為最低社會經濟階層的發生率較最高層大三倍;Leightons則認為社會秩序混亂地區的發生率較安全地區的總發生率大三倍。
病因病理病機
迄今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在素質基礎是在素質基礎上受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
一、遺傳因素:家系調查資料提示先證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呈正比,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雙生子與寄養子調查結果都支持遺傳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觀點,但家庭、社會環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視。
二、腦發育因素: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型性格障礙的人有較多的神經系統軟體征,神經心理學測驗也提示輕微腦功能損害。腦電圖顯示與年齡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lliams發現常有攻擊行為的男人中,57%具有異常腦電圖,且多表現在前顳區,他認為問題可能在肉狀態激活系統或邊緣系統。
三、環境因素:在人格障礙的形成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兒童的大腦發育未成熟,有較大可塑性,強烈的精神刺激會給兒童的個性發育帶來嚴重影響,不合理教養可導致人格的病態發展,缺乏家庭正確教養或父母的愛記是發生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強調病態社會的不良影響,他認為健康的社會是避免發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惡劣的社會風尚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均可影響兒童的心身健康,與人格障礙的發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