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90%患者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患者康復,甚至增加復發風險。
站在浴室的鏡子前,今年47歲、上個月剛剛做了手術的乳腺癌患者韋麗(化名)緊緊咬著牙,恨不得把鏡子里“不再完整”的自己砸得粉碎。
韋麗此時此刻的心情,相信不少乳腺癌患者都曾有過切身的體會。確實,隨著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的日益上升,專家們發現,中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年齡比美國提前10年,20%的患者年齡集中在40歲~49歲,30歲~39歲,而這些年齡段的女性恰恰正處于人生中事業或家庭的成熟季節,有著非常迫切的社交、工作和維系家庭的需要。然而,資料顯示,接近九成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礙,包括自信心下降、對事物的興趣喪失等。
“這些情緒上的問題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會影響她們的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從而增加了癌癥復發的幾率。”專家說,乳腺癌治療,在保住病人生命的同時,還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讓她們在治療結束后,仍能擁有一個圓滿的人生。
九成乳腺癌患者有心理障礙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國婦女乳腺癌發病的高峰年齡較美國提前10年,40~49歲,30~39歲年齡組乳腺癌所占比例超過20%。隨著乳腺癌早期診斷的廣泛開展,早期乳腺癌良好的治療效果使得很多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長,目前我國乳腺癌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經達到70%,乳腺癌患者對生存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凸現。
治乳腺癌救命還要救心 圖
然而讓人憂慮的是,國內資料顯示,約90%患者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礙,包括自信心下降、存在生活空虛感、對事物的興趣喪失等。64%的患者會顧慮自己形體改變招致別人的異常目光;58%的患者出現了性生活次數和滿意度下降;63%的患者社交次數和滿意度下降……心理不健康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從而造成失眠、食欲不振、內分泌失調等,增加癌細胞轉移的可能。
乳房缺失成乳腺癌患者心中最痛
據周明介紹,乳腺癌患者在確定自己身患癌癥之后要經歷體驗期(震驚)、懷疑期(拒絕接受事實)、恐懼期、幻想期、絕望期以及平靜期這六個階段。明確了乳腺癌的診斷通常讓患者難以接受,她們一方面迫切地希望能夠通過手術治療來拯救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因為手術切除乳房使軀體功能的完整性受損,使其作為女人的感覺和自尊心受到威脅,因而心理上處于極其矛盾的狀態,產生激烈的心理反應。
在乳腺癌手術及治療過程中也會引起許多心理問題,較長的瘢痕、不對稱的胸壁使很多患者在手術后一段時間內不敢直面自己已經愈合的手術切口,無法面對自己一部分“女性標志”的永久喪失,心理上難以接受自己外形的改變,導致她們很難適應乳房切除后生活的變化,并把自己歸入殘疾人的行列之中。
而患者術后側肩關節活動障礙,上肢功能下降,影響了患者工作和家務勞動能力,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容易引起患者焦慮、抑郁、沮喪、敵視、悲傷、灰心、憤怒等不良情緒。
在性生活方面,由于肢體活動受限和連續的化療使體力不支而性欲下降,導致性生活次數減少,甚至消失。部分患者由于失去了乳房,感到自己作為女人的吸引力下降而回避配偶。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由于不能肯定化療期間能否進行性生活而干脆停止,或者擔心性生活會加速自己癌癥的轉移或復發而拒絕性生活。
關注乳腺癌患者心理問題
醫生能做什么?
最大限度為患者保留正常的外形
“作為醫生,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發揮現代醫學優勢,在為患者最大限度保留外形和上肢功能的同時,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周明說,目前乳腺癌的治療后10年生存率已達70%,是實體瘤中療效最好的腫瘤之一,相當部分早期患者可以選擇保乳治療而不必切除全乳。“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保乳治療與傳統根治手術的遠期生存率無差別,而保乳治療的患者在外形、功能保全方面更具優勢。”因此有研究顯示,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身體形象及生活質量總分方面,保乳組均優于根治組。
目前,北美超過80%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療,然而我國保乳手術的比率尚不足20%。周明分析,當中的原因可能幾方面:一是部分醫師對此新理念、新技術尚未認識,習慣于傳統的根治手術,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關注不夠;二是患者對保乳治療相關知識知曉率低,大多數患者因擔心疾病復發寧愿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接受根治術或擴大根治術;三是醫院現有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不能滿足患者保乳手術的要求;四是普查力度不夠,未能發現更多早期乳腺癌患者。
周明認為,醫護人員應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使其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乳腺癌的治療知識和最新進展,消除疾病認識上的誤區,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一名負責任的醫生,不能僅滿足于手術做得漂亮,還要做好患者術前的宣教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
患者自己能做什么?
積極配合康復鍛煉,改善軀體功能
周明指出,手術后上肢功能的下降是影響患者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患者,尤其是接受了根治手術的患者,術后會出現手抬不高、手臂紅腫、疼痛等現象,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體力下降,繼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在手術后積極配合,接受規范的上肢功能康復鍛煉,可以使很多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上肢的術前功能。
周明告訴記者,把握好鍛煉的時機對上肢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一般來說,術后第一二天鍛煉就要開始了,此時主要是恢復手指和腕關節的活動能力。到了第2~5天,是肘關節的鍛煉,第7~10天,主要鍛煉肩關節,而第10天后,患者就要自己積極的進行“爬墻”鍛煉,即用手指在墻上做出“向上爬”的動作,爭取讓手臂一天比一天“爬”得高,從而恢復上肢功能。周明說,在他接觸過的病人中,只要能在護士指導下,堅持認真鍛煉的,一般功能都能恢復得很好。“像我有好幾個當教師的病人,手術后一樣可以重新拿起粉筆寫黑板。”
與此同時,周明鼓勵乳腺癌患者最好能在手術半年后重新投入社會,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或者重新投入原有的家庭角色。“這樣做可以讓患者盡量忘記自己是‘病人’,有利于康復。”
家人能做什么?
康復后,最好把患者當普通人看待
研究發現 ,大約有 2/3的癌癥患者在確診2~6個月后就可以完全適應。一般來說,這樣的人都擁有積極的情感支持 ,如家人的關愛 ,有較廣泛的社會關系,個人有處理危機事件的應對能力等。周明認為,乳腺癌對患者的心理不可避免產生巨大壓力,包括自信和自我認可感的喪失,擔心被伴侶拒絕或冷落,可能會產生長時間的焦慮和抑郁,家人尤其伴侶的理解、寬容和關愛無疑將幫助患者渡過心理難關。另一方面,家人和朋友對乳腺癌患者的關愛也要把握尺度,康復后,最好不要再把她們當作病人看待,因為過分的照顧有時反而會讓患者自卑。